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对赣江新区提出的在2021年实现“全方位大突破”以及实现“三个锚定”的更高要求,日前,赣江新区下发了《2021年“发展大突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聚焦“综合实力、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开放提升、城市建管”五个方面,进一步真抓实干、加压奋进,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奋斗姿态,力争实现“五大突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跑出加速度。
实现综合实力大突破
做大经济总量。科学编制赣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细化量化2021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赣江新区将加强直管区和统筹区经济运行调度分析,推动新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达10%,力争两年内突破千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大幅跃升,新区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保持领先态势。抢抓经济恢复性增长“窗口期”,奋力打赢“十四五”开局首战。力争新区的综合实力在国家级新区中进位赶超,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各组团经济增速位居所在设区市前列,实现“两领跑”和“三个走前列”的目标。
增进民生福祉。新区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多种渠道加大民生方面投入,努力办成50件以上惠民实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和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两项任务,实现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以上。
实现产业发展大突破
壮大产业集群。新区将聚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打造“1+2+3+X”产业集群体系,力争三年内实现千亿级产业、千亿级企业零的突破,其中,光电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端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同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航空物流、绿色金融、文化创意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占比提高、水平提升。
提升发展能级。新区将继续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产业发展之路,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加大对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上榜一批省级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推动5G、AI、VR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数字车间”和“云工厂”,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
主攻项目建设。新区今年将继续开展好“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强力推进“项目大会战”,建立健全新区领导挂点重大项目制度,完善“比学赶超”竞争机制,全力推进235个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年度总投资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重点加快推进投资300亿元的中国(江西)中医药生态科技城、投资100亿元的赣鄱数据湖、投资100亿元的华为城市智慧视觉、投资50亿元的海云智能科技、50亿元的星火有机硅改扩建、投资50亿元的华润江中现代中药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增强园区承载。新区将实施“强园工程”,加快推进经开组团技术协同创新园、临空组团数字经济港、永修组团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园、共青组团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和中以产业园、中韩产业园等中外合作园区建设,全年计划新建1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租售并举人才公寓和50万平方米研发楼宇。此外,还将搭建投融资、商务、科技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中心,提高产业配套和园区承载能力。
拓宽融资渠道。做好投融资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整合优化区属国有平台公司股权,增强投融资能力。探索片区开发性PPP、资产证券化等新模式;发行30亿元的专项债券、企业债券,支持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园区、神农岭本草科技园建设和创投产业发展;发挥30亿元转型并购基金及绿色产业基金的落地引导作用,加快推进50亿元规模发展引导基金设立运作,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持续贯彻落实全省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加大对直管区杏林白马等重点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
实现改革创新大突破
勇于先行先试。赣江新区将通过加大首创性、引领性的改革力度,聚力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试点,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方面大胆创新、先行突破。比如:推广运用混合产业用地(M0)试点成果,探索推行地票交易制度;纵深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动全省首单绿色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项目(REITs)落地;持续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成果,在重点领域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做法,努力在国家级新区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激发创新动能。为进一步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赣江新区启动了中医药科创城创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申报工作。今年,新区将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力争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以上。
强化科技支撑。新区将积极参与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增强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推动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中医科学院健康研究院、中药制造工艺与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尽快投入运营;加快中国(南昌)热敏灸总部、江西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广州博济中药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力争新增国家级科创平台1家,省级科创平台3家。
构筑人才高地。新区将立足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国字号”平台,用好“赣江海智”等人才计划,出台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团队到新区创新创业,力争今年入驻团队和企业突破5家,新引进培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突破20人。
实现开放提升大突破
提高招商实效。新区将用好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等推介平台,扎实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等招商活动,聚焦“三个500强”和“行业100强”等头部企业,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多引进产业链、产业集群项目,加快引进一批引领性、爆发性的“152”项目。其中,超100亿元项目不少于1个,超50亿元项目不少于3个,超20亿元项目不少于6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
推动双向开放。抢抓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机遇,新区将进一步整合空港、陆港、水港等对外开放平台优势,建设高效率开放通道,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此外,重点实施直管区出口企业“破零行动”和“破冰行动”,提高外贸出口总值,做大进口规模;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做大做强共青组团、临空组团跨境电商产业园,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
优化营商环境。新区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出口退税等事项办理速度实现高效率;加快“赣服通”赣江新区分厅建设,实现政务服务智慧化和“掌上办”;发挥外商投资中心和非公维权中心作用,确保“六稳”“六保”各项政策落地;加大商务、法律等中介服务供给,探索商事纠纷“调解+仲裁+法律服务”一站式解决机制。
实现城市建管大突破
加快新城建设。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要求,赣江新区将加快推进儒乐湖新城、中医药科创城和临空空港新城、永修湖东新城、共青南湖新城等项目,全年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00亿元以上。全面铺开儒乐湖新城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快导入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做旺产业、带旺人气;完善中医药科创城功能配套,提升承载力、集聚力、吸引力;拉开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园区框架,加快推进神农岭本草科技园建设,尽快展现新区形象与风貌。
促进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城市主干道、跨江通道、高架路网、城市快速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形成“三纵两横”对外交通体系和“三纵七横”内部骨干路网,全年新增道路总长100公里。加快四组团互联互通,建设赣新大道(一期)工程,打通新区直管区与南昌中心城区的便捷通道。有序衔接南昌轨道交通,推动地铁延伸至新区直管区。
完善公共服务。建立新区直管区和统筹区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推动国际学校年内建成投用,新区中学、新区医院、南昌师范附属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上海东方医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等尽快落户。加快新祺周、蛟桥、乐化、涂埠、茶山等老城区内涵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布局,逐步形成5至10分钟生活圈。
打造智慧城市。投资1亿元建设智慧新区,打造新区大数据中心,实现政务信息互通共享;开展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工地等场景运用;打造儒乐湖数字化、智能化新城,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打响生态品牌。新区坚持减污降碳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按照“500米见公园、300米见花园、100米见游园”目标,建设海绵城市和花园城市。扎实推进老旧小区环境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赣 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