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楠
“我们医生需要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益平台,要尽职尽责、全心投入,但也需要政府联合各方力量才能共同搭建。”谈及“黄浦区青少年脊柱侧弯公益筛查项目”时,长征医院骨科脊柱四病区主任、教授周许辉感叹。
在黄浦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王炜看来,黄浦区高端服务业占比很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有条件成就人才。
黄浦区要打造“人才高峰”,最核心的就是人才与服务人才的“店小二”。记者找了两位黄浦区的人才,也找到两位“店小二”,请他们来谈谈在黄浦区发展和服务的感受。
加入储备人才招募计划,企业和人才一起成长
埃森哲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大中华区主席 朱伟
上世纪80年代末,埃森哲在中国正式开展业务,到2019年挂牌成立上海市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多年来埃森哲见证了中国市场和企业的发展演变。埃森哲中国团队也从一个不足百人的队伍成长为国内最具规模、全方位的数字化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连年位列黄浦区专业服务业纳税前十。
2018年,当我接任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的时候,我们又站在了数字时代的起点,要在人才团队、客户价值和生态合作等多个层面上自我变革。而创新人才服务,能够激发团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是我们完成企业整体进化、持续为各方创造价值的关键。
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埃森哲以创新的方式,成功应对了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并为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加快了企业复苏和增长之路。同时,在政府一系列防疫举措有力保障下,埃森哲中国的管理层和员工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准确对接国内的客户需求。
政府提供的先进医疗保障、高效的沟通机制,让包括我在内的公司国内外专家心无旁骛,在入境隔离观察期间通过政府平台等各种渠道与客户、行业伙伴积极交流,分享了全球、全行业最优的应对做法和转型解决方案。
这正是黄浦区长期为企业所想、创新行动的一个缩影。在新发展格局下,埃森哲不仅是中国良好营商环境和人才服务举措的受益者,更致力于成为创新人才服务的贡献者,支持国内领先企业打造更为专业化、数字化以及国际化的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平台。
我和团队更深切地认识到,只有抓紧运用埃森哲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与各方共同探索最新数字化实践,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企业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加强韧性,加速创新,服务于“双循环”新格局的发展。
2020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在黄浦区主要领导的共同见证下,埃森哲与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埃森哲将与上海外服在云计算、大数据、业务中台等新技术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推动人事管理、薪酬福利、招聘及灵活用工、业务外包等多个领域的提升,帮助外服更好、更全面地服务国内外人才市场。
作为一家以人才为增长动力的企业,在人才队伍上的不断投入是埃森哲长期的立身之本。为了适应新的业务要求和市场竞争,我们大力投入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商业方法,在国内完成了数千位专业人才的技能扩展。同时,埃森哲研发了“下一代技能”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才技能需求的长期数据进行分析,希望帮助企业自身和外部人才市场制定出更有前瞻性的人才战略。
埃森哲也积极加入了黄浦储备人才招募计划,通过平台来连接、吸引并留住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使得企业和政府一起成就人才。
“解忧服务站”,成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主阵地”
淮海中路街道党群服务站专职党群工作者 王毅珺
淮海中路街道作为党的诞生地所在街道,拥有淮海中路、新天地两大商圈,32栋商务楼宇,其中年税收亿元楼有18栋;拥有企业3600余家,工作人口达8万,“两新”组织党组织共90家、党员2631人。让商务楼宇每名党员在楼宇里“抬头能看到党”,每名员工群众、每家企业组织随时能“听到党的声音”“解决忧愁”,是我们“楼宇社区党建”的一个重要目标,从而实现“党的服务永远在线”。
淮海中路和新天地商圈寸土寸金,最有效、经济的方法是各楼宇和企业共享阵地资源。当时,兰生大厦拿出近700平方米作为东部片区党建服务阵地,党群服务站建立之初,也恰逢大厦内10家租户近8000平方米租约到期,部分租户已显示出了搬迁意向。面对这一严峻问题,街道、东浩兰生集团和兰生大厦联合党委及时为租户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努力达到共赢共享。
我和其他楼宇党群工作者通过整合党群条线资源,定期为党群服务站送去如《兴业讲堂》精品党课、传统戏曲推广、尤克里里入门体验、瑜伽健身等课程,丰富了楼宇白领的“午间一小时”,最终企业在征求员工搬迁意愿时,多数员工表示希望留在兰生大厦办公。目前,兰生大厦不仅完成了全部的续租工作,还扩租3家,大厦出租率得到了提升。
为了让党群服务站真正成为“解忧服务站”,我们建立了面向楼宇企业的常态化的主动联系走访机制,根据企业和楼宇需求,做好资源精准配送。在日常与“两新”组织党员交流中,我了解到工作繁忙、午休时间短这一现状给部分党员开展组织生活进行集中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于是《兴业讲堂》“四史”夜校诞生了,每月一次利用工作日夜间开讲,邀请黄浦区委党校讲师、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纪念馆宣讲员进行专题讲授辅导,得到了“两新”组织党员的广泛好评。
走访企业也不是一直一帆风顺的。我曾经想拜访一家外企,但在前台被拒绝多次,有一次在前台足足坐了半小时也没人出来对接。但无意中,我听到他们有员工在前台说身体不舒服要看医生,我马上主动上前告诉他们可以帮助联系曙光医院的专家进行医疗咨询,瞬间就找到切入点与他们聊起来了。在之后的走访中,也多次遇到类似医疗健康需求,于是促成了我们“淮海+曙光益诊室”项目的成立,成为深受白领欢迎的楼宇内的义诊项目。
此外,街道通过“淮海+伯乐汇”“企业恳谈会”“楼宇物业联席会议”“淮海路经济发展促进会”“企业发展促进会”等平台,推动楼宇内党建共建和资源共享、公共议题共议共商、与社区互助联动,建立了一个个楼宇社区治理团队。
近期新冠疫苗接种,是街道的重点工作之一,由于辖区内没有固定的接种点,街道采取了短驳车接送的方式为楼宇企业提供服务,但我们在宣传发动时,依旧有不少企业提出虽然有短驳车接送,但工作时间也无法进行集中安排,希望就近设置接种点成了共性需求。
于是流动接种车停靠在了新天地商圈党群服务站门前。楼宇白领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前往接种,在等待和留观的时间还能通过服务站内大屏幕播放的“红色文化”视频和党史宣传展板,对党史进行一些学习和了解。将“党建引领”与“疫苗宣传”相结合,临时接种点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红色新阵地。
作为一名党群服务站的“店小二”,我希望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协助”,让党建阵地真正做到为民“解忧”。
政府支持搭建公益项目平台,造福更多青少年患者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骨科脊柱四病区主任、教授 周许辉
我长期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医、教、研工作,每年主刀近700例脊柱外科手术,其中300余例为脊柱侧弯手术。2005年,出于学科建设需要,我赴美国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学习脊柱侧弯的诊治技术。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好发于10-17岁)发病率达3%,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已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复杂、难度较大,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国内开展该技术的单位较少。近年来,我们团队经过十几年发展,逐渐打造成形,长征医院在脊柱侧弯方面的诊疗水平已与国际同步,达到国内一流。
但比起高难度手术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我更希望所有的患者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因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在青春发育期会随年龄增长而角度快速增大,脊柱侧弯的角度越大对身体的危害也就越大,手术的风险也越高,甚至出现瘫痪乃至死亡。
出于这个初衷,2017年起,我们团队会同黄浦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推出"黄浦区青少年脊柱侧弯公益筛查项目",利用午休时间走进校园,对黄浦区所有初中学生进行脊柱侧弯筛查活动,建立了完整的脊柱侧弯随访档案。
经过2017年、2019年开展两轮公益筛查,我们完成了20000余名在校初中生筛查。通过该公益筛查活动发现并确诊脊柱侧弯134例,其中129例通过我们的非手术治疗脊柱侧弯得以矫正,仅5例进行了手术治疗。
我们一方面直接筛查疑似患病学生,一方面也推动老师、家长、学生三方充分认识到脊柱侧弯的危害性。在完成第一次筛查工作后,我们团队对黄浦区内各所学校校医进行培训,指导脊柱侧弯现象的准确检测方式。校医发现问题后可直接与长征医院联系,方便学生病情尽早发现、及时就医。
为了满足市内广大青少年群体的就医需求,我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长征医院增设了每个周六上午的小儿脊柱专病门诊。在筛查的基础上,还建立上海市首个脊柱侧弯生物样本库和流行病学数据库,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合作,致力于发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及进展的环境、遗传因素,提出早期预防及干预措施。
类似的公益项目想要长期运转,不但需要医生尽职尽责、全心投入,也需要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搭建起公益项目平台。所以我特别感谢黄浦区的大力支持,筛查工作长效化以后,相信黄浦区脊柱侧弯的发病率及手术率,一定会大幅度降低,也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将普查工作贯彻到全市乃至全国。
此外,我对黄浦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等针对黄浦人才在住房、健康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有很深的感受。在黄浦区的支持下,我先后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及上海市领军人才等多个人才项目资助。科室成员致力于脊柱畸形诊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表相关SCI论文100篇,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我们将在既往的工作基础上,本着“立足黄浦、服务上海、辐射全国”的理念,继续提供优良精湛的医疗服务。
带着感情做好人才服务
黄浦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 王炜
“十四五”时期的黄浦,高端服务业占比将更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有条件成就人才。上海市黄浦区人才服务中心作为人才服务的重要机构,必须要为区域内企业提供精准、优质、暖心的人才服务。
作为人才服务领域的一枚老兵,我是去年来到人才服务中心的。在我看来,要创新服务,也要带着感情做人才服务。近年来,人才服务中心推出“否决审批制”,对申请人不简单说“否”,而是告知“如何办”“怎么办”,需要否决的事项按“否决审批”制度报当日值班负责人确认后执行。
为了让群众少跑路,人才服务中心对预审告知内容但尚未提供非核心材料的采取“容缺受理”。材料实行先受理,通过“容缺受理告知书”告知单位,并在受理通过后(5个工作日内)补充提交所缺材料至窗口。如逾期未递交,将用人单位记入“不诚信单位名单”,并取消容缺受理。
这个举措深受人才欢迎。因为人才服务中心在窗口受理时,常会遇到办事人身份证遗失补办中、劳动合同忘记带等情况,按照常规应补齐材料后方可受理。“容缺受理”推出以后,因申请人疏忽或特殊情况缺少的非核心材料,可在申请人作出限期补齐的书面承诺后即可马上受理。这一人性化的服务切实做到了让申请人少跑路,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窗口服务满意度。
此外,我们还开辟了“急、难、愁”绿色通道,为特殊情况的当事人(如子女入学报名等)提供加急办理。积分“网签”当日清,通过流程再造,建立后台“积分网签”审核小组,优化服务效能,加快网上办事速度。打造“才·智荟”品牌,推出云直播。为配合疫情常态化防控,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运用“哔哩哔哩”“钉钉”“腾讯会议”“目睹”等平台,以当下最热门的直播形式,为企业和人才在线开展政策解读、答疑解惑。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和知晓度,为企业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服务的需求,人才服务中心近几年主动走出去,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解决企业遇到的疑难问题,做到不仅“身入”企业,更要“心到”企业,为企业送服务上门。
此前,我们主动对接了黄浦区重点企业上海东软载波微电子有限公司,上门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在人才引进落户、居转户、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现场政策讲解与咨询。后续还主动与企业就职称直通车事宜进行对接,一系列贴心服务得到企业的认可与好评。
黄浦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核心区,人才云集,我们希望秉承“跨前一步促发展,创新服务争一流”品牌理念,创新人才服务举措,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