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浙江德清对接上海老字号,“一对一”服务做大做强品牌产业带

2021年05月12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于量 通讯员 俞思衍

这两年国潮热,老字号与老品牌也火,但不能只卖一个情怀,品牌优势如何成为产业优势,这是一个老话题。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浙江省德清县的民营制造业企业主动“伴”上了上海的知名品牌或老字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尝试。

在德清县钟管镇浙江华诺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硫磺皂、檀香皂等大众熟悉的日化产品被打包装箱,发往长三角地区的大型商超,这是华诺化工与上海制皂、上海家化等老字号联姻后的转型;原为竞争对手的德清久胜车业与上海凤凰自行车,联姻合作,推动两家企业成功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今年1月,德清县禹越镇的纺织企业千丝家纺到上海,与水星家纺达成了一整年的合作意向,生产量将比去年提升20%,计划有6000万元的合作订单,目前3000万元的首个订单正在抓紧生产中……

5月9日,上海施特劳斯钢琴文化展示中心对外开放。施特劳斯,是上海本土知名钢琴品牌,是中国最早的民族钢琴品牌之一。诞生于1895年的施特劳斯,曾被视作中国钢琴的代表之一,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个老品牌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019年10月,“上海品牌”与“浙江制造”正式携手,成立了跨省合资合营的上海施特劳斯钢琴有限公司:手握施特劳斯品牌的上海钢琴有限公司负责品牌运营与推广;位于德清县洛舍镇的浙江乐韵钢琴有限公司负责生产与研发。2020年,新公司在正式运营一年后实现盈利,并开始在海内外市场“收复失地”。

情怀

上海产的施特劳斯牌钢琴,曾经是国内音乐爱好者心目中的“白月光”。

18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钢琴厂——谋得利琴行在上海成立。十余年后,这家英国商人创办的企业开始招收中国工人。工人们从最基础的木工学起,逐步掌握了钢琴制造的技艺,此后陆续自立门户,在上海成立了多个琴行。1893年,原祥兴琴行合伙人程定国独立开设永兴琴行,专事钢琴制造。两年后,永兴琴行完全自主生产的钢琴品牌施特劳斯诞生。凭借过硬的质量,施特劳斯牌钢琴风靡沪上。

新中国成立后,包括永兴琴行在内的二十余家乐器生产厂家合并为上海乐器厂。工厂所在地惠民路927号,正是当年谋得利琴行旧址,也是新成立的施特劳斯公司现在位于上海的办公地点。

上世纪80年代,是施特劳斯品牌的高光时刻。当时,施特劳斯牌钢琴热销全国,年产过万台。在那个“两张电视机票换一张钢琴票”的时代,施特劳斯牌钢琴不仅是家庭中价值不菲的大件,更是格调与品位的象征。然而好景不长,施特劳斯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占有率节节下降,品牌也不断边缘化。当时已更名为上海钢琴有限公司的上海钢琴厂随之陷入连年亏损,濒临倒闭。

2004年,上海钢琴有限公司完成股权转让,成为上海红双喜(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企业。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施特劳斯无招架之功。红双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顺林告诉记者,自1998年起,上海钢琴有限公司每年亏损都在1000万元以上:“产品研发创新乏力,生产制造又高度依赖外包。施特劳斯空有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已经几乎不见踪影。”

王顺林认为,受制于体制机制,施特劳斯的管理能级当时已然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老品牌何去何从,企业何去何从,成为困扰上海钢琴有限公司和红双喜(集团)有限公司的难题。经年累月,久久不见起色的老字号只好被暂时“锁进抽屉”。

转机发生在2019年5月7日,长三角老字号品牌路演汇在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的长三角路演中心举行,包括施特劳斯在内的一众上海老品牌轮番登台展示。

活动当日,上海钢琴有限公司与浙江乐韵钢琴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生产制造、品牌推广、市场开拓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5个月后,上海施特劳斯钢琴有限公司在金山枫泾注册成立。作为国有参股股东,红双喜集团出资30%;作为民营控股股东,乐韵钢琴出资70%。分属沪浙两地的国企与民企,共同奏响了新乐章。

每每谈及合作,浙江乐韵钢琴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文英总要强调背后的“情怀加成”。事实确也如此,上海与洛舍镇两地的渊源,恰恰是黑白琴键串联起的。

品牌

1984年,洛舍当地一家玻璃厂的厂长王惠林出差上海,偶然在大街上看到了排队买钢琴的人群。王惠林是木工出身,不通乐器,却对钢琴颇感兴趣。一个念头随即冒了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造钢琴?

王惠林很快付诸行动。他从上海挖来4位技术人员,回到洛舍搞起了乡办企业,自己造钢琴。湖州钢琴厂由此诞生,成为当时全国第五家钢琴生产企业。次年12月,湖州钢琴厂自主生产的伯牙钢琴131-A型和121-A型钢琴问世。

被挖走的4位技术人员,正来自当时的上海钢琴厂。这次破天荒的挖脚,一度引发争议,在业内轰动一时。

洛舍镇本就是木业重镇,生产钢琴有天然优势。一如当年旧上海的谋得利琴行,湖州钢琴厂很快成了洛舍钢琴产业的萌发地,厂里走出的技工在当地开枝散叶,一时间大小钢琴厂次第涌现,专门生产码克、榔头、键盘、外壳等零部件的企业也应运而生。“农民造琴”渐成风潮。

88个琴键,220多根琴弦,300道工序,8800个零部件,一架钢琴的全流程制造,洛舍镇已全部实现自主生产。据统计,洛舍镇1.8万常住人口中,目前有近4000人从事钢琴制造相关产业。洛舍镇已是“中国钢琴之乡”,已有钢琴及零部件生产企业147家。2020年,洛舍镇共计生产钢琴整琴5万余架,年销售额达6亿余元。

合作,当然不能只谈情怀。洛舍镇副镇长周淼强坦言,与施特劳斯的合作,就是要借势借力,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洛舍钢琴区域品牌,提升洛舍钢琴产业的发展水平。虽然洛舍“钢琴之乡”的名声在外,单论体量也是国内最重要的钢琴生产基地之一,但是在行业内,洛舍的地位始终有些尴尬:洛舍生产的钢琴,多是贴牌代工;而当地的自主品牌,则始终给人平价的印象。

“叫得响、拿得出手的品牌不多。”周淼强总结。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洛舍的钢琴产业“内卷”严重。洛舍镇经发办副主任姜智康表示,洛舍镇大小钢琴和配件厂家林立,但是具备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寥寥无几。然而,钢琴恰恰又是个小众行业,全国年均消费量不过40万台上下。如此大环境下,洛舍钢琴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大量精力被投入了无休无止的价格战中。一味追求所谓“性价比”的结果,未来则必然是产品质量的粗劣和同行的排挤。

投身钢琴行业二十余年,金文英对品牌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2011年,乐韵钢琴与奥地利品牌克拉维克钢琴公司合作,开始生产高端钢琴,并且最终“吃”下了这个品牌。而选择与上海的施特劳斯合作,“情怀”之外,看的是这个老字号的影响力和品牌附加值。

洛舍钢琴的对手,既有施坦威、雅马哈这样的外资巨头,也有珠江、星海这样的国内品牌。想要突围,除了不断精进技术和品质,“打品牌”始终是不二法门。“钢琴是讲究品牌的,能被消费者记住的,永远都只有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些品牌。”金文英说,“论规模和实力,和施特劳斯合作以前,我们就已经是全国前十了。但即使如此,在行业内,我们始终是大家眼中的‘非主流’。相反,施特劳斯虽然连年亏损,但是品牌的历史地位和群众基础放在那里,一旦重回市场,就是‘主流’。”

周淼强表示,希望以沪浙两地合作成立的施特劳斯钢琴为龙头,在洛舍镇钢琴行业内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当地钢琴产业的规模和能级。同时,洛舍也将进一步发力智慧钢琴、钢琴文化、钢琴教育等领域,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将“洛舍钢琴”这一区域品牌逐步培育起来。

“希望有朝一日,大家除了知道施特劳斯,更能知道洛舍钢琴。”周淼强说。

活力

与洛舍的合作,为施特劳斯这个老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立竿见影。

今年初,施特劳斯在南京和连云港接连收获大宗订单。连云港的订单,更是通过“二次竞标”的形式,成功击败国内头部钢琴品牌争取到的。这次“逆袭”,提振了新生后的施特劳斯的士气,也充分展现出老品牌的价值与号召力。去年全年,施特劳斯在国内共计销售钢琴2000余架,实现营业收入1777万元,成功扭亏为盈。今年以来,订单量同样可观,将力争完成全年5000架的销售目标。

不仅在国内市场强势回归,施特劳斯重新出海。2019年末,成立不久的施特劳斯钢琴有限公司便接到了一个来自法国的订单。下单的是法国当地一个琴行的老板,主要从事钢琴批发。虽然订单量仅有1架,但仍让施特劳斯方面感到振奋,认为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说明有海外客商关注到了施特劳斯品牌的迭代。

2020年6月,法国订单有了后续。之前的法国客商又一口气订购了64架钢琴,并对款式、颜色、设计细节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9月,这64架施特劳斯牌钢琴从上海港出海。以此为契机,施特劳斯积极开拓出口业务,去年下半年完成法国、俄罗斯、泰国等多个国家的钢琴出口,累计出口近300架。

依托先进的生产制造能力,上海的老字号渴望重拾旧日荣光;借助经典品牌的影响力,浙江小镇意图在行业内谋求更高的地位。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沪浙两地实现“四手联弹”。这一次跨地域合作,各取所需,互利共赢。施特劳斯为洛舍带去了品牌,洛舍在钢琴制造领域的技术积淀和研发能力也不断赋能施特劳斯。新公司甫一成立,便设计并试生产两款共50架施特劳斯牌钢琴,旨在通过对新产品优势、市场需求等作出精准评估,以便后期可以发挥所长,更好地进行深度设计研发。去年成功出口法国的钢琴,洛舍团队也在外观设计上融入了轻奢风,更显年轻化,钢琴音色也更加清脆、动听。据介绍,公司成立以来,总计开发了3个系列的25个施特劳斯钢琴新产品,让老字号重焕生机。

在王顺林看来,2019年施特劳斯与洛舍的携手,不仅是国内乐器行业的一件大事,也是老字号品牌通过所有制改革,实现自身品牌价值最大化的一次有益探索:“施特劳斯公司的成立,意味着一个老字号国有品牌,将由一个混合所有制的市场主体来运营。公司成立一年多以来,从效果看,还是令人满意的。”

“上海工业文明底蕴深厚、老品牌众多,而浙江经济充满活力、民营经济蓬勃,两地合作大势所趋。”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沈建明表示,在前几天举行的长三角老字号品牌合作高峰论坛上,施特劳斯、老凤祥、回力、上海制皂、水星家纺、王开照相馆、朱府铜艺、欧诗漫、安徽刘鸿盛等,与德清县莫干山镇人民政府(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德清县文旅集团等,共同签约入驻德清基地(莫干山),德清将依托莫干山生态人文优势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优势,做大做强老字号品牌产业带。

德清已专门设立了对接上海老字号工作专班,深度排摸全县各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目前,德清县已先后与上海市黄浦区、杨浦区等地区建立常态化对口沟通联络机制,与上海市金山区签订了老字号品牌战略合作协议,德清还将围绕老字号品牌入驻、产业扶持政策激励、品牌创新生态构建等举措,进一步增强老字号品牌和德清产业的关联度。

类似的合作共赢故事,现在和未来不只发生在浙江与上海之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