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闹市为何有座印度风格建筑

2021年05月14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李迅

笔者小时候曾在虹口区乍浦路附近居住,对位于乍浦路靠近武进路口的一座奇特的建筑印象很深。它的外墙呈半圆形,又似朵朵莲花叠压而成,给人以异域风情的感觉。后来才知道,这里原是一座日式的佛教寺院,采用了印度的建筑风格,确为一种“混搭范”。

日本京都的西本愿寺是日本最大的寺院之一,为佛教净土真宗本愿寺派日本总寺院。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西本愿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初,西本愿寺把别院建到了上海虹口当时日本侨民较为集中聚居的区域,即本文开首提到的奇特建筑,位于今天乍浦路455号和471号,占地约260平方米。

资料记载,西本愿寺上海别院的建设由长期在上海居住的第22代西本愿寺门主大谷光瑞(1876—1948)发起组织,聘请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冈野重久设计,以印度佛教遗址为蓝本,为“阿旃陀式”建筑,由岛津礼作工程所承建,费银5万两,1931年落成。别院式样颇为奇特,它坐西朝东。室内主体建筑是一座仿印度支提庙的东西纵长呈马蹄形的拱形大厅。

日本僧人建造寺院为何要采取印度风格?还要从大谷光瑞的独特经历出发。笔者最近读到《读书》杂志今年4月号邵学成先生《武士驯象:从丝路探险到上海建筑》一文,了解到:大谷光瑞早年在英国伦敦游学期间,见到斯文赫定等人的丝路探险和佛教考古成果,决定奔赴印度探险。为此,他召集11人在伦敦组成“大谷探险队”,于1902年出发,对当时英属印度境内佛教遗址进行考察。有资料显示,他们盗掘、破坏了众多古遗址、古墓葬,一部分珍贵文物被偷运回日本国内。这在当时日本建筑界、美术界掀起了一股“印度热”,一批学人奔赴印度考察,艺术家对阿旃陀石窟壁画进行临摹,带回第一手资料。1942年,大谷光瑞出版《印度地志》一书,是他本人、也代表了当时的日本学界对印度地理学、宗教学研究的系统集成。所以,大谷光瑞力主将西本愿寺上海别院建造成印度式样,也反映了他对印度佛教文化的一种执着的兴趣。

据《虹口区志》记载,抗战胜利后,日本僧侣遭遣返,寺庙由中国政府接管。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改作海运局宿舍,现为虹口体育发展实业公司使用。1999年9月25日,它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最近笔者在翻阅2013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已故著名考古学家石璋如先生的《口述历史》时,还发现了一段抗战胜利后西本愿寺上海别院被设立为“和平博物馆”的史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