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备受瞩目的力帆科技首款换电新车型和百度“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在两江新区顺利落地。两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同时落地,标志着两江新区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两江新区党工委负责人表示,市委以召开全会形式专题部署科技创新工作,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加强版”,吹响了我市“十四五”科技创新集结号、冲锋号。两江新区是重庆经济发展主战场,也是科技创新重要板块。两江新区将认真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对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战略站位,紧扣新区打造“两大”定位、“两高两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创新,努力在全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罗蔺表示,两江协同创新区是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两江新区将贯彻落实好本次全会精神,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强化协同创新理念,做好产业协同、人才协同、生活协同、生态协同4篇文章。
近年来,两江新区正以两江协同创新区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抓住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聚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出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助力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研发+转化 设立高端研发机构
“这台设备转移过来后立刻签订了多个研制合同,生产任务重,科创中心目前正在抓紧调试,努力使其尽快投产。”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日,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的5个开放科研实验室正式在两江协同创新区投用。
以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为代表,两江协同创新区正在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构建实验室体系,着力建设大科学装置,推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加速创新资源汇聚,服务好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大局。
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团队等设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35家。
这些大学大院大所给重庆带来了大量先进技术。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的高校院所——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4所为“天问一号”顺利进行火星环绕、着陆和后续巡视探测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后续,我们还将加快布局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基地,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董事长王飞表示,两江协同创新区正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低轨卫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先进储能重点实验室、国家氢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防科技工业精密锻造与环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金属构件成形与智能装备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增强技术源头供给。
科创+产业
聚焦产业创新
作为全球唯一一家最高精度能达到2微米,并投入实际工业应用的超高精密3D打印系统制造商,重庆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将总部落户两江新区。
为了吸引摩方落户,两江新区打造了“明月湖超高精密增材研究院+共享服务平台”的创新模式,一方面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共享服务平台,将摩方的高精密3D打印技术以及其他高精密技术开放性地提供给国内乃至全球的企业及院校使用,这大大降低了客户使用新技术的门槛;另一方面依托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的35家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下一代精密打印材料、工艺以及相关应用。
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在这里深度融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科研力量在这里实现共享,创新主体的活力也被激发。
近年来,像支持摩方精密一样,两江新区逐渐探索出了一套支持原创技术创新发展的打法:通过打造创新生态体系,政产学研相互赋能、相互助力。
北京理工大学的毫米波雷达技术在两江新区应用于智能车联网项目就是产业化转化的典型案例。
王飞介绍,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完成约4公里示范线建设,建设了生态完善、功能适配的“车—路—云”产品和技术互联互通需求的示范场景,满足基于车路协同高级别辅助驾驶商用示范、推广及自动驾驶车辆测试运营等需求。接下来,两江新区还将建设里程约55公里的智能车辆网线路。
科技+生态
加快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
参天的大树,离不开肥沃的水土;创新的力量,源于优良的生态。良好发展环境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土壤,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强大合力,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在坐拥湖光山色的明月湖畔,一条长达9公里、五彩蜿蜒的环湖步道已经建成投用。
步道沿途,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明月湖智慧酒店及联合创新中心等建筑环湖排开,玲珑初见、明月渡、明月坊等明月湖十六景也星罗棋布地点缀着湖畔。漫步环湖步道,远可赏接天连碧的青山绿水,近可观恣意生长的灿烂夏花。
两江协同创新区充分尊重“山水林田湖草”自然本底,紧紧围绕“科技+生态”内涵,促进科技、人文、生态相互交融,建设“山清水秀、绿色智能、开放共享、活力多元”的创新创业创造者向往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两江协同创新区正在从人才服务、研发服务、产业服务、协同创新氛围打造、创新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快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系统。
4月底,重庆大学弘深学院首届明月科创实验班QEA课程船体设计项目测试落下帷幕。经过近两个月的探索实践,明月科创实验班同学已逐渐掌握定量工程分析的学习方法。
明月科创实验班是明月湖科创生态体系的其中一部分,以催生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型企业为目标,共同构建两江协同创新区政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的“科创+产业”科技创新生态。
不仅如此,两江协同创新区还构建多层次、多要素联动的产业创新生态,塑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针对探索期、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型企业,计划分别设立两江产业创新基金、明月湖科创基金和两江红证协同创新产业基金等。
以打造国家级综合孵化器为目标,两江协同创新区注册成立了两江协同创新科技孵化有限公司,精心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目前正面向中红外皮秒光纤激光器、柔性复合防爆装备、无损检测缺陷智能评片系统等战略性技术产品开展培育孵化服务。
生才+服务
打造“近悦远来”之地
碧波荡漾明月湖,苍翠欲滴明月山,依山而建的创新空间平台载体,错落四周。
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轻量化平台”负责人邓向星说:“生态唯美的地方很多,创新土壤丰厚的很少,兼而有之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协同创新区是一个让我来了就离不开的地方,一个让我爱上的地方,一个可以释放我全部才智与身心来成就事业的人生舞台。”
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近一年,两江协同创新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在聚集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上下更大功夫,持续优化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以人才协同为切入,聚天下英才而用,积极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打造重庆高端人才集聚洼地,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定向招聘核心人才、属地组建基础团队”模式,已聚集科研创新人才1000余人。
一年多时间,一个仅30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12名院士、400名工科博士,15个市级重点科研实验室,12个市级、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乘风破浪正当时,奋楫扬帆启新程。
未来,两江新区将聚焦科技这一灵魂,把握协同创新这一路径,坚持高水平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加快集聚,推动科技、人文、生态有机统一,继续在谋中干、干中谋,增强信心、坚定决心,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努力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上担当重任、走在前列,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中勇挑重担、作出表率,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实现突破、展现作为,更好地在全市科技创新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赵鹏 田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