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沈烨婷 通讯员 柴天明 共享联盟海宁站 许涛) “困扰我家一年多的烦心事,4天就解决了,效率真高。”严建仙是海宁市盐官镇联丰村村民,此前时常闻到不明臭味,但苦于找不到原因。日前,当地微网格长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大走访中,将该问题反馈至民情直通平台,村干部立即派人上门勘查维修,解除了村民的烦忧。
“紧盯群众所需,瞄准未来所向。”海宁市委主要负责人说,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海宁以“访民情、办实事、建机制”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通基层走访时重复走访、报表繁多的痛点堵点,高标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收集民情更精准,解决难题更高效。
上报一张表。“有松伯,最近身体怎么样,有啥困难需要村里帮忙解决的?”近日,许村镇红旗村党总支书记沈海丰到村民家中走访,一边拉家常,一边掏出手机打开民情直通平台,将意见建议填进电子表格。记者看到,在民情直通平台上,走访户类别、微心愿征集、民情诉求意见建议等各类填报事项都可以分类记录,走访情况一目了然。活动期间,35名海宁市级领导“包镇街进村社入网格”,78个市级部门“联镇街挂村社入网格”,12个镇(街道)“联村联户包网格”,600余名驻企指导员“联企业进车间”……全市万名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259708户,走访规上企业1674家,做到“走访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处置一张图。“能当场解决的问题立刻办结;不能当场解决的,平台会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分类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属地进行交办。”海宁市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海宁设立闭环的问题收集处置流程图,针对一些疑难问题,还视情启动协调机制,形成“1+X”组团包案形式进行攻坚破难。海昌街道金利社区的文泾线没有设立公交站点,附近居民出行不便,海宁市交通运输局实地调研后确认该路段通行公交是长期需求,立即实施公交优化方案,计划开设11路公交支线。
结果一键清。民生服务类占比最高,政策咨询类和问题诉求类其次……在民情直通平台的处理中心,各类问题建议正实时更新显示,并根据问题属性、办理进度等类别,以图像、数据结合方式形成系统分析。“从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群众们的共性难题,再针对性地反馈给属地和部门。”民情直通平台的工作人员说。
截至目前,海宁已解决民情类问题建议25711个,办结率达90.8%;解决规上企业企情类问题建议706件,办结率达98.8%。
山核桃足迹分析、工业企业科学降碳、废弃矿山复绿分析管理等多个场景应用,在摸清全区“碳家底”的基础上,全链条分析减碳路径,并通过政策机制重塑,开展全方位运用,推动碳中和。
临安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81.93%,碳汇资源丰富。如何通过大数据精准指导碳达峰和碳中和,加快推动绿色发展转型?临安通过“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探索形成了包括“一个智慧大脑”“一批应用场景”“一个智慧大屏”“一套制度标准”的天目“临碳”数智大脑。
山核桃包装上的二维码背后,是临安对碳排放、碳减排、碳汇等数据的精准采集。前期,临安筛选整理全区能源活动,通过上万个卫星遥感等物联设备,对全区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林业、废弃物处理五大领域的碳排放数据进行梳理和统计,分析全区碳减排变化趋势,整理全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数据、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湖泊资源、生态产品价值等数据,构建全区碳汇资源“一张图”。
依托数据和科学计算模型,这“一张图”帮助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升管理,促进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与产业聚集。“我们通过电力、煤、油等消耗,实时监测全区600余家规上企业的碳排放,发现超标,即时调整生产方式。”临安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目标限定,引导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
目前,临安还在打造网上碳汇自愿交易商城,将海量的碳汇资源通过数字技术和标准评估形成“可售商品”,通过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购买碳汇商品。
临安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临安将以天目‘临碳’数智大脑建设为重点,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务实管用的碳中和‘临安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作出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