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淮安的殷殷嘱托。 近年来,淮安聚焦“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新定位,围绕“四个淮安”工作布局,着力构筑符合淮安特质、时代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333”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产业人才集聚行动,努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交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淮安答卷。 创新、开放、美丽、幸福,淮安正以蓬勃的朝气、宽阔的胸襟、尊贵的礼遇,迎接五湖四海的广大客商、人才前来投资兴业。
项目为王的淮安力度
位于江苏北部腹地、运河之畔的淮安,早在2011年就被江苏省寄予厚望,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鼓励淮安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如今,淮安枢纽战略地位初现,台资高地优势明显,淮安首倡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好的基础和条件,等待淮安真正“凤凰涅槃”。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淮安把精准破题的思路定在攻坚产业项目上。今年2月26日,淮安召开重特大项目攻坚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定下了“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的发展主基调。
重大产业项目攻坚,培育壮大“333”现代产业集群是重点。淮安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若干措施》《淮安市政府重点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今年初,淮安印发《淮安市2021年利用外资工作要点》,提出瞄准“333”主导产业体系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精准对接目标企业。
目前,淮安重点打造的“333”现代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333”现代产业集群主要是指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三大制造业产业;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三大服务业产业;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大现代农业产业。
在绿色食品方面,淮安已初步形成以烟、酒、面、肉、油、糖为重点的食品工业体系,成功获得“中国食品名城”称号,连续三届举办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2020年,全市共有规上食品工业企业153户,实现开票销售476.7亿元。未来,淮安将依托“中国食品名城”优势,围绕酒和饮料、盐与调味品、现代食品等发展方向,积极创建国家级食品产业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2020年,淮安1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规上工业销售290亿元,同比增长13%。未来,淮安将主攻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封测等高端领域,规划建设PCB产业园,并推进一批龙头项目,将淮安打造成长三角知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在新型装备制造方面,截至2020年底,淮安市新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规上企业361家,实现规上应税企业开票587.6亿元,培育形成超亿元企业97家,超10亿元企业9家。
在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三大服务业产业上,淮安全力唱响“水懂我心 自然淮安”全域旅游品牌,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西游乐园、方特复兴之路文化创意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市A级以上物流企业26家,创建10家省重点物流基地,数量苏北第一;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5.85亿元。在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大现代农业产业上,2020年量产总产量490万吨。
淮安市市长陈之常表示,淮安正立足实际、聚力实体,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项目“高度”、产业链条“长度”、产业发展“集聚度”,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环境是金的淮安态度
在营商环境打造上,淮安一直有着101%优质服务的良好口碑。
2020年,淮安101%优质服务实效再提升,全市159家市直单位秉承101%优质服务理念,帮助380家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解决生产建设难题2686件,进一步擦亮了101%优质服务品牌。
“党政亲商会”制度形成常态。去年以来,淮安共开展10余期“党政亲商会”活动,共收集近200位企业家提出的问题建议400余个,经推进办理,企业总体满意率超过90%;各县区(园区)各类党政亲商活动同步开展,全市优环境、抓投资、促发展的营商氛围浓郁。
经济网格化服务实现全覆盖。淮安在全省率先探索营商服务精细化、运行监测实时化和风险监管精准化,全市所有市场主体已全部纳入305个骨干网格和2668个小微网格,由6000余名帮办员实行“一体服务”。经济网格化智能应用平台已经投入运行,发布惠企政策、流转交办企业诉求、接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基本实现企业需求和诉求“一网运转”。
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方面,2019年,淮安成立了全省唯一的地市级营商环境优化办公室,开展市级财政涉企奖补集成服务、“证照分离”等一系列重点改革,推进“企业开办”提质增效,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全市域“媒体+政务+服务”模式,推动600多项政务服务接入融媒体平台,政务环境指标位列全省区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估第一位。
在骨干企业培育上,淮安连续多年开展重特大项目攻坚活动,全力以赴招大扶强。制定百亿企业扶持行动方案,建立百亿企业和50亿企业培育库,“一企一策”重点培育,全力保障要素需求,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挂牌上市等途径做大做强。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正因如此,淮安连续7年获评“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以商招商”也助力扩大外资在淮安的布局。2020年,有台商来淮安考察,仅三个月就与淮安正式签约,决定落地投产。
“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陈之常市长说,要以企业的需求作为唯一导向、以企业家的口碑作为唯一标准、以项目攻坚成果作为唯一尺度,全力打造淮安101%优质服务的金字招牌,实现营商环境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真正让来淮投资创业者感到“吾心安处是淮安”。
人才至上的淮安温度
继新春第一会紧抓重大项目攻坚之后,淮安在招才引智上又有新动作。4月15日,淮安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研究了《“淮安市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根据市情和产业发展需要,将“333”产业人才作为主攻方向,计划通过“小切口”干货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有效吸引集聚各类优秀产业人才。
“333”产业是淮安未来的主导产业方向。淮安大力实施产业人才集聚行动,将从精准引进“高精尖缺”团队、重点资助创业人才、鼓励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探索建立“人才飞地”等8方面明确具体支持举措,以“爆表”的力度释放最大诚意。
近年来,淮安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淮上英才计划”“533英才工程”和“名校优生”引进、科技镇长团等工作,打造特色平台,推荐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重点人才项目、省“双创计划”,建立了由21名院士、专家组成的乡村振兴智库,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稳步提升,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支撑发展成效持续凸显。
目前,淮安共有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等7所高校、20所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地理位置,淮安正布局打造“一谷、一廊、三区、五基地”的“1135”创业图谱,努力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最优环境”。
不仅要吸引人才,淮安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人才的家。2020年,淮安特意设立了“920人才日”,对广大青年人才“表白”:“你是淮安的心头好。”甚至,淮安民政、团委等部门还联合为青年人才举办集体婚礼,为在淮安结缘的青年人才准新人们证婚,分享他们的爱情故事,送上特别的祝福。
今年下半年,淮安还将重点实施“淮上英才计划”3.0版,制定出台系统化、有分量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服务以及驻淮高校毕业生留淮、人才生态打造等一揽子政策,推动人才工作有新变化、新成效。
陈之常市长表示,淮安就是要以“千里寻姻缘”的韧劲、“千金买马骨”的诚意,走访人才、服务人才、感动人才,把服务做到人才家门口、心坎上去,让人才在淮安有“家”的感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