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湖北郧西:多元农业产业百花竞放引领乡村振兴

2021年06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

6月7日,走进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三天门村金银花基地,看到片片金银花生机盎然,村民正在修剪作业。  “金银花耐旱耐涝,成活率高,既能泡茶,又能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炎等多种功效,是许多中成药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种植金银花,收入比种庄稼强多了。”三天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远海介绍金银花的价值。

三天门村山高坡陡,土地瘠薄。多年来,村民们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等农产品。由于产量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金银花蕾可以当药材、做花茶,多年的老桩可以作为盆景销售。”梁远海介绍,2013年,该村引进一家金银花种植加工企业,开始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然而好景不长,该企业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倒闭。

梁远海介绍,为解决企业倒闭后村民的后顾之忧,湖北口回族乡政府采取兜底收购办法,继续支持村民种植金银花。村两委组织成立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产销协议,发展订单农业,蹚出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路子。

为提升村民种植金银花的积极性,村里免费提供金银花种苗、化肥、农药、技术。村民在自家地里种植、修剪、施肥,到了金银花采摘期,村民自行采摘,再由村里统一收购、晾晒、销售。

为支持三天门村发展金银花产业,湖北口回族乡政府为该村购买了一台烘烤机,方便将新鲜金银花及时烘干。现在村子已发展金银花500余亩,每年可采摘新鲜金银花近1.5万公斤,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

金银花仅是郧西乡村振兴产业之一。三天门村还兴建了核桃、中药材等产业基地2800亩。2019年三天村230多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现在三天门村正在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走“乡村旅游+新型农业”的新路子,真正让村子实现产业兴旺,让村子变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

无独有偶。在郧西县河夹镇杨家湾村1组的艾叶加工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将加工好的艾叶装袋,准备运往河南南阳。  该镇党委书记余斐介绍,艾叶加工扶贫车间由该镇青山村外出成功人士胡克琼投资建设,主要从事艾叶收购和深加工,与南阳、江西科技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对口销售产品。该车间年可加工艾叶1.8万吨,已带动了当地5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020年,河夹镇共种植艾叶5000多亩,500多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订单”艾叶,户均年增收3500多元。“今年,  艾叶车间将延长产业链,由艾叶初加工向艾绒床垫、艾茶、艾灸、艾柱、艾香等多元化产品转变。”余斐说。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本。放眼郧西,产业布局在哪里,政策就跟进到哪里,资金就流向哪里,顶层设计为产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当前,郧西千名干部职工正投在身产业发展当中,破解发展难题,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全县18个乡镇(场、区)已建成了“菇、茶、果、药、菜、畜”等特色产业集群,全县1116个易迁安置点规划建设香菇大棚,建成香菇制棒基地10个、大棚14841个,年发展香菇2000万棒,产值2亿元。今年郧西还将继续实施“以草代木”培育香菇项目,新建菌草示范基地5000亩,稳定发展香菇2500万棒以上。

郧西推广“政府+金融+企业+社会+市场”“扶贫资金+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模式,鼓励农村规模发展蔬菜、核桃、中药材、茶叶等产业;引导企业、能人、大户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把林特产业作为一项重大的造林绿化、生态富民产业来推进,对核桃、茶叶、油用牡丹、油橄榄、山野葡萄等品种的新建基地和老基地管护实行扶持保护,全县林特基地已达到60多万亩,初步形成了核桃、柿子、小水果、香椿、油用牡丹等样板基地,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200多家,参与农民社员近10万人,仅核桃产量就达到了10000余吨,产值达25000多万元,林特产业已成为郧西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妇女多、有意愿返乡创业人员多的特点,积极搭建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平台,通过优惠扶持等方式,鼓励能人返乡利用乡镇、村组闲置集体土地建设厂房,或直接租用乡镇、村组闲置的旧学校、公有房屋、仓库或民房等,创办竹藤编、织女绣、渔具加工、中药材种植、服装加工等车间。   采取“企业+车间+农户”的模式,吸纳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全县已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车间、作坊等3200多家。(杨洪霞  康静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