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凌君
民营经济是台州发展中的浓重底色,股份制是其中的关键。台州历史上,早有沿海渔业地区几家人联手入股,造船置网出海捕鱼的传统,被称之为“打硬股”。上世纪70年代起,台州农民就“打硬股”合伙办工厂,推行股份合作制。如今,“打硬股”被运用到台州的乡村建设中,探索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台州玉环市干江镇上栈头村,近年来搞了一场“股份众筹”实验。
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决定建玻璃吊桥发展乡村旅游,但造玻璃吊桥要投资近700万元,这对村集体收入不足8000元的上栈头村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于是,村里抛出两种方案让村民自己决定:引进外来工商资本投资,双方利益分成;或是村民众筹投资,自己运营。
村民代表们都选择拒绝外来投资,由村民众筹投资运营。没过多久,上栈头村注册成立了浙江栈头渔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开发运营玻璃吊桥项目,公司通过“村集体51%+村民49%”股权分配比例筹措资金,村民以每人每股2500元的标准认筹,年度按股权分红。第一轮,上栈头村全村1036人中自愿入股810人。
2018年12月23日,玻璃吊桥投入运营,吸引了温州、台州两地不少游客,不到4个月时间,门票收入就达到400多万元。2019年3月15日,村里进行了第一次分红,每股1000元。很快,上栈头村又启动了第二轮“股份众筹”,按每人每股3000元众筹,建设了海底隧道、滨海摩天轮、神州飞碟等项目,此轮共有980人入股。2020年1月,村里进行了第二次分红,每股1100元。
“乡村众筹”在长三角并不少见,此前在浙江、江苏等地便多有乡村地区发动村民众筹修路、完善家乡基础设施等。但这样众筹投资“以钱生钱”,让村民获得资本性收入的事,可能还是头一遭。受上栈头村启发,相邻的炮台村、垟坑村也相继推出了众筹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用“股份众筹”发展乡村旅游的风气,在干江镇蔓延开来。
“做大蛋糕”是一方面,“切好蛋糕”更考验能力。干江镇在“股份众筹”改革中,设置了“村民49%+村集体51%”的股权结构,他们称之为“4951”机制。其中,村集体占股的51%股权通过设立相应的开发公司,引入现代企业模式,筹资、运作和分红都由公司来落实。
有的村民家里困难,出不起参股的钱,就由村干部先行垫付,分红时优先归还本金,后续他们也能享受项目收益分红。此外,村里建起游乐项目后,这些项目的就业岗位也优先向低保户倾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