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选苏州”,厚植城市发展底气

2021年06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日前发布消息,截至5月底,全市用工备案人数较去年末增加7.26万人,达到546.65万人,突破历史新高。

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用工备案人数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重要“风向标”。当前,苏州正全力打响“苏州制造”“江南文化”品牌,积极抢占数字经济风口,面对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平台经济催热灵活就业、就近就业趋势日益显现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苏州用工备案人数不减反增,引人关注。

去年,苏州喊出打造“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目标,努力打造成为劳动者素质最优、配置效率最高、劳动者最被关爱最能融入最能成长的城市。一年之后,546.65万劳动者用行动作为回应,正不断为这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底气和动能。

□ 王俊杰 徐瑞雅 盛峥


产能旺盛带来用工需求激增

走进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莱克电气产品组装车间,12条流水线整齐排列,近800名工人分工明确,每人负责一道工序,组装各类小家电。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卫薇介绍,疫情发生后,小家电行业向好,并一直持续到现在,除了今年春节假期,公司国内四大厂区、25个工厂都是满负荷运转。“目前公司国内员工近8000人,即便这样,人力资源还是很紧张,我们除了常态化招人,为了应对‘双十一’的海量订单,甚至还要不惜成本去抢人。”

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特征明显。去年下半年以来,苏州制造业市场稳步复苏,尤其到了第四季度,国外疫情形势严峻,不少工厂停产,很多像莱克一样有能力的企业,抓住机会承接了大量国外订单。产线扩张、产能扩大,企业用工需求随之水涨船高。

“用工备案人数创新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强劲的动能,催生大量岗位需求。”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朱正表示,历经疫情后,在“双循环”格局深度刺激下,苏州经济持续复苏,进而反映到持续扩大的用工需求上,苏州用工备案人数才具备持续创下新高的基础。

制造业作为苏州的一张“金字招牌”,向来也是劳动者最为集聚的产业。目前,苏州共有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规模大、基础好、门类全。去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48万亿元,稳居全国前三。今年,苏州相继召开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发布《“苏州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专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响“苏州制造”品牌,今年第一季度,苏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各类重点制造性企业中,75%以上有用工需求。

智能制造、数字赋能浪潮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有何变化?

对于像莱克电气这样的企业来说,机器可替代简单的、重复的、危险的劳动岗位。“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有益的,将提升劳动质量和工作时的舒适度。”卫薇介绍,小家电更新换代较快,从企业成本控制角度来看,部分固定核心部件生产,如电机马达制造实现智能化,其他不少生产环节还需要普通工人操作。此外,随着部分生产环节被智能化设备取代,企业对更高技能工人的需求仍然会增加,以满足对企业产线的运营、维护等,用工总量随着产能扩大而扩大。

这样的情况,在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同样存在。“疫情以来,企业一直被招不到工人的问题所困扰。”汇川苏州供应链人力资源部经理李小浪告诉记者,虽然现在一些产线已经实现智能化,但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4月,在苏州人社部门的支持下,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汇川大学技能人才学院,与全国各地的院校进行合作。

除了普通工人,作为一家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科技公司、目前国内最大的中低压变频器与伺服系统供应商,汇川对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大。

“在工业装备领域,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实现途径,其中,工业软件唱‘主角儿’。”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作军说,今年,汇川将投入数亿元构建数字化平台,建立工业软件中心,推动智能制造水平迈上新台阶,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这一项目的落地,就将组建500多人的研发团队。”

“苏州企业用工普遍呈现‘技工缺口大、普工缺口更大’的结构性矛盾。”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俞晓峰说,智能化操作替代人工操作,并不意味着“机器抢工人的饭碗”,它同时也会制造出更多岗位。此外,大量行业产品迭代较快,很多环节无法快速被设备替代,甚至伴随着企业产能的扩大,仅从内部调配人工,可能无法满足产线的实际需求,苏州依然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同时,随着苏州生产性服务业的推进,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精准把脉深挖用工“蓄水池”

来到苏州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仿若走进公司生产车间:材料切割器,机器人机械臂,自动化产线等器具构成一个完整生产链条。与普通企业工厂生产线不同,这条新引进的生产线,可以同时生产三种种类的产品,本月底投用后,将为学院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智能制造等专业的学生提供最新设备的编程学习、机器操作等内容。

“技能人才的培养,要紧跟市场需求、紧贴企业需要。”苏州技师学院办公室主任贾丽琴介绍,为了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经济和技术发展、智能制造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学院通过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内容,建设先进高端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实施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契合产业需求的职业能力框架,培养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满足苏州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渴求。

在劳动力来源日渐趋紧、城市间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苏州人社部门提前预判、精准把脉企业需求,并展开一系列行动,为企业精准匹配用工需求。

春节前,苏州人社部门立足发挥职能优势,推出强化企业用工服务“八个一”专项行动,借助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对全市2260家用工规模较大、行业特色明显的重点企业的进行走访调研,掌握了企业普工和技工需求较大的状况。面对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苏州精准出招,一边引育技能人才,一边输送普通劳动工人,“政、校、企、行”四方联合起来,扩大用工“蓄水池”。

更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结合建设“就业创业首选城市”两年引入100家职业院校与苏州企业深度合作的目标,苏州人社部门不断拓宽对接半径,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向更高质量发展。昆山与北方民族大学举办“城市定制班”合作签约及开班仪式,开启了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试点院校精准锁定、合作企业精准匹配、供求对接精准实施。

两年来,苏州人社部门共开展校企合作对接137次,新增校企合作基地119个,其中70所职业院校已与苏州企业达成合作成果,引进技能人才超过3000人。

更强力度调动市场资源。“苏州制造业发达,每年用工需求达百万人次,作为人力资源机构,苏州每年也会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调动机构积极性。”智汇集团总经理蔡高利说,不同于企业单打独斗赴劳动力资源富集地招人,这几年,政府以发函、协助签约、组织扶贫帮困对接等形式,帮助企业拓展外地人力资源基地,带领大家到贵州、甘肃、云南等地,与当地人力资源机构对口签署劳务输出协议。政府力量的介入,让企业开展工作更加顺畅,仅今年第一季度,集团就为苏州输送劳动力达50万人次。

更多“输水通道”被打开。今年以来,苏州与贵州毕节、四川自贡、陕西西安、江西鄱阳、湖北黄石等238个地区签订劳务协议256份,举办招聘会398场,提供各类岗位42.08万个,为苏州输送劳动力45.82万人。

为了双向解决“用工难”和“就业难”矛盾,让企业和求职者信息更加对称,苏州还为劳动者搭建线上求职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打出服务“组合拳”。

2月初,苏州人社部门全力打造的线上求职招聘平台——“就在苏州”一体化服务平台上线,PC端门户网站、微信小程序端等皆可进入,实现线上服务的全方位覆盖。该平台集聚全市在线招聘、招聘会和共享员工信息,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之间搭建供求匹配的“直通车”,推动求职招聘“零距离”。目前,大市范围共有7363家企业发布有效岗位26.11万个,平台注册用户6.04万人。

让劳动者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去年5月,苏州喊出打造“劳动者创新创业首选城市”目标,并配套拿出相应政策。一年来,苏州举全市之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暖心的服务落实各项举措,让“首选苏州”从目标变成现实,更多人在这座城市里更大程度实现自身价值。

“首选城市”引人有道,留人更有道。时间闪回至今年春节前后,为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苏州市发布“稳岗惠企”十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保障企业用工。政策发布后,苏州人社部门迅速响应,根据“稳岗惠企”十条有关要求,积极落实春节期间留苏补贴、来苏就业补贴等政策。

据统计,今年以来,苏州全市受理留苏补贴企业4054家,涉及人员45.99万人,发放留苏补贴2682.79万元,涉及3.76万人。此外,为助力企业稳岗留工,苏州市人社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放稳岗返还先行兑现,资金以“免申请”经办模式快速发放到位,展现了“苏州速度”。

“当时我们收到86万元的稳岗返还金,全部用于春节期间员工福利的发放,以及今年陆续开展的员工技能培训等,最大限度的保障员工稳定,确保企业平稳运营。”谈及年初苏州人社部门发放的稳岗补贴,苏州纽威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邹琴记忆犹新。该公司是国内大型工业阀门制造商,2000多名员工中,80%是外地人。“苏州发出留苏过年的倡议后,公司‘用薪’‘用心’留员工就地过年,近90%的外地员工留苏过年。”

对于企业来说,政府留苏补贴虽然有限,但却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坚定了企业留住员工、稳住生产的信心。在政府的刺激和带动下,企业纷纷发挥能动性,除了紧急情况下的“应急留人”,还建立长期有效的“常态化留人”机制,既让劳动者“留下来”,又要“用得好”。

“我之前是做大型起重设备维护的,由于家庭原因来到苏州,结合薪资水平、公司发展前景等因素,我选择了亨通,现在工作、生活两不误。”“80后”韩泽五于2017年来到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目前是一名机械主任工程师,主要负责设备的管理、改造及日常维护,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企业通过评定员工的业务量、专利数量、论文等内容,畅通员工晋升渠道,让我觉得前景可期。”韩泽五满怀信心地说,“接下来,我的目标就是高级工程师。”

亨通集团是服务于光纤光网、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国家创新型企业,跻身中国民企100强、全球光纤通信前3强,也是苏州民营经济的“领头羊”。作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去年4月,经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业资格)工作领导小组授权,亨通集团成为全省首家被授予高级职称评审权的民营企业。

“生产一线的员工是创造财富的第一人,我们打通人才的晋升通道,通过职称评审、股权激励等办法设置常态化的激励举措,让他们在企业获得成长。”亨通集团副总裁鲍继聪说。

企业和劳动者关心的,就是城市所关注的。去年,苏州发布《关于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的工作意见》,推出的19条全国领先的保就业、促创业工作举措,正一项项得到落实——

率先建立劳务派遣行业信用管理体系,以信用评判为抓手,对劳务派遣单位行为进行约束,让派遣制用工求职更靠谱;与上海4家工伤康复定点机构签署《长三角地区工伤康复医疗服务协议》,在省内率先实现工伤职工异地康复治疗跨省结算,让工伤职工权益享受更便捷;率先发布建筑行业薪酬调查信息(苏州市部分施工岗位工资指导价位),完善建筑行业工资分配和正常增长机制,为科学合理确定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苏州包容度强,工作环境好、机会多,再平凡的岗位,都能得到很好地锻炼。”2014年,汤楠大学毕业,从家乡宿迁来到张家港,成为江苏申港锅炉有限公司的一名检测工人。七年来,他专注一线工作,泡在检测车间,虽然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但他总是做到每个环节精益求精。凭着刻苦钻研,他掌握多种检测技术,拿到不少高级证书,成为公司业务骨干。“苏州为各类劳动者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谭国明介绍,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聚焦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苏州近年来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实施“金蓝领”培养工程,累计培训235.04万人次,培训规模、备案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补贴资金数量均居全省首位。“用工备案数增加,不是简单的‘量变’,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劳动者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实现共同成长的‘质变’。”谭国明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