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晨薇
今年5月1日的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上,发生过感人一幕:“永远跟党走” 2021上海城市草坪“春之声”音乐会的尾声,台上台下齐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红色力量的感召下,很多观众湿了眼眶。
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这里是上海红色文化的传承地、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江南文化的集聚地,也是上海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黄浦区紧紧围绕区域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展开研究保护和活化利用,不仅让一个个红色地标成为市民的“打卡地”,一场场红色演出一票难求,也让上海这座城市,因鲜明的红色文化变得更有魅力和影响力。
红色演艺震撼人心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黄浦区是中共一大会址的所在地,近年来,黄浦区持续推出一系列红色文艺作品,面向未来铭记历史。5月1日当天开幕的“春之声”演出,就请来了长沙交响乐团,150余人的演出阵容,让《唱支山歌给党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等市民耳熟能详的曲目响彻城市上空,也让每个在场的党员热血沸腾。
不久前,“百队红歌·‘咏’动新时代”黄浦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展示活动在淮海公园启幕。一周时间里,近百支队伍、近4000名队员以合唱的形式,讴歌中国共产党、讴歌百年辉煌、讴歌新时代。参与者涵盖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两新组织成员,甚至还有社区老年居民、在校学生、幼儿园小朋友等,堪称黄浦区举办的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群众性歌咏活动。
红色演艺除了影响面广、吸引全民参与外,还能不能做出品质、做出品牌?黄浦区亦有探索经验。由黄浦区文化局和旅游局、中共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追寻——黄浦区红色遗迹巡礼情景诗剧》,自推出之日起,就广受好评,多次公演一票难求。据介绍,该剧大胆起用80后、90后的导演与演职人员,人物表演方式、表达方式等都能够引发年轻观众的共鸣。
如今,黄浦区创排与支持的红色剧目、演出已经成为上海“红色文化”的一个品牌。上海一些文艺创作人员有了好的红色剧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黄浦区合作,或者去黄浦区演出。今年,为了进一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革命文化传承好”,黄浦区仍在持续完善《追寻——黄浦区红色遗迹巡礼情景诗剧》原创主题文艺创作。2021年计划演出两场,以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红色旅游渐成风尚
这两年,位于黄浦区的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等红色地标,游客络绎不绝。黄浦区是上海红色旅游大区,特别是这些红色资源通过多媒体展陈手段、智能化体验设施、互动式立体宣传呈现给游客后,越来越多市民感受到红色旅游的乐趣和感染力。
为了进一步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高度集成地展示给游客,黄浦区首创红色之旅微游线路,在“十三五”期间,先后推出公交、巴士、骑行、徒步、主题等各类微游线路55条,线路根据游览需求和消费习惯,包含文旅商等多种资源体验,是市民游客深度游黄浦的自助游攻略。
去年,结合“四史”教育,黄浦区还进一步推出3条“首发首创”主题微游线,不论你想探访红色记忆,还是行走世博,阅读城市工业传奇,抑或寻找城市的“首店首发首选”和“必吃必逛必买”,3条路线攻略均帮你安排妥帖。而对于到不了现场的游客,黄浦区也通过建设线上智慧导览平台,实现音视频导览、在线预约、节展活动、自助游攻略一站式呈现,让“云旅游”成为风尚。
红色地标,往往不只有建筑之美,其背后还有一段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故事。怎样将历史更好地呈现给游客,黄浦区动了一番脑筋。今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至6月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黄浦区在锦江渔阳里广场发起“阅读黄浦”路演巡展活动,分别以“红色流动驿站”“红色信标”“黄浦红色空间”等全新形式,让游客拍照打卡、寻访红色线路、消费红色文创,真正融入“红色主题”活动中,体验阅读真实鲜活的红色故事。
黄浦区还围绕区内红色地标和其他旅游地标启动了“建筑可阅读”项目,目的是将每一处地标背后的故事便利地呈现给游客。自2019年实施起,该项目已经形成1个微信小程序、2个微信公众号、1个抖音认证账号、505处在线阅读点位、12条微旅行线路的基础框架体系。区域内各个红色地标,也加入了上海市“建筑可阅读”支付宝平台,并通过开辟名家专栏,紧密贴合黄浦区内革命旧址和革命志士,讲述了大量区域内的红色故事。
此次围绕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与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黄浦区又进一步推出红色文化专题板块、“黄浦区博物馆红色文化图片展”在线展览,集中展示区内各类专题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馆藏,以及与红色文化有关的藏品。不光让“建筑可阅读”,也让“文物可阅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