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钉耙锄头的人,怎么就讲课了呢?”生态转型“首先需要村民的觉醒和配合”
◆句容陈庄2014年起探索转型发展道路,有望在太湖生态岛的建设中复制推广
■本报记者 陈抒怡
“拿钉耙锄头的人,怎么就讲课了呢?”
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石公村村委会的大讲堂里走出来,53岁的王少珍还有点恍惚,她是土生土长的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风景区陈庄自然村的村民,但现在,她成了“讲课的先生”,作为陈庄知识村民代表,王少珍和儿子张剑波在苏州开课,讲解自然农法种植的操作技术。
从句容陈庄到苏州石公村,将近200公里,车程3个多小时。看起来关系不大的两个村,却有着一个共同点。陈庄属于太湖流域最上游的水源涵养山区,被划入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石公村所在的金庭镇西山岛,素有“太湖绿肺”之称,2019年底被列入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根据《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这里将被打造成为低碳、富裕的生态示范岛。如何找到一条将生态优势高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态转型道路,是两个村面临的共同问题。
从201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规划团队、中国台湾地区专业乡村运营公司组成的项目团队、茅山风景区管委会和陈庄村民的协作下,陈庄开展乡村生态转型试验,探索破解自然约束下村民致富、乡村振兴难题的转型发展道路。
现在陈庄的经验,能在太湖生态岛的建设中复制推广吗?
村民上课
为了上好这堂课,王少珍特意在镇上花了一百多元,买了件深粉色的衬衫,衣服拉链上还搭有一枚珍珠胸针。坐在儿子开的车上,王少珍有点紧张,她这辈子没怎么出过远门,此前最远到过苏州和无锡。
上课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吃过早饭,王少珍就和儿子找了个空房间,抓紧时间练习。为了缓解紧张,王少珍一直抓着手机,她的手指粗壮有力,指缝里黑黑的,一看就是农家人的手。
王少珍只上过小学,长期务农,独子中专毕业后去南京工作。这样的家庭情况,在陈庄很普遍。陈庄曾是典型的城市化背景下一个逐渐衰落的乡村,直到2014年,村中还没通自来水,也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多为老弱妇孺。统计显示,村民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未受过教育或仅识字村民占比超过40%,经济来源以外出打工和农业种植为主。
2014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雯团队联合中国台湾专业乡村运营公司组团进入村庄,在晒谷场上给村民们上课,介绍村庄未来的发展思路和自然农法的种植技术。王少珍在晒谷场上听了第一堂课。
当时,相关部门在陈庄有扶贫项目,收购村民种植的蔬菜,供应食堂。以前,王少珍家只在房前屋后种些蔬菜自己吃,突然要把种植面积扩大到十几亩后,种植技术上出现了问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少珍成了村里第一批采用自然农法种植蔬菜的农户。
“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相信,不用农药、化肥能把菜种好?我就试试看,反正不要学费。”在石公村的大礼堂里,王少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演讲开场白,台下坐着的是石公村的二三十位村民,大多白发苍苍,和陈庄的情况类似,青壮年离开了村庄,石公村所在的太湖西山岛上老龄化严重。
村民们的笑声减缓了王少珍的紧张,她也笑了起来,继续现身说法:“村民们说,你们家的苋菜怎么长这么好,以前只能长到二三十厘米高,现在可以长到四五十厘米高,下面的梗还不老,炒出的菜特别嫩,从那个时候我才开始相信,自然农法是有用的。”
按照科学的解释,自然农法强调在作物、畜禽等生长发育过程中杜绝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等,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进行耕作和饲养,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活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具体操作时,通过本地野生植物萃取的营养液和用当地土著微生物培养的腐殖土,完全替代农药、化肥使用。但在王少珍的演讲中,这样的专业术语统统没有。
“如果把野杨梅花做的营养液喷在苋菜上,立马开花,这个不跟你开玩笑,上次我的弟媳妇就把这个搞混了。”“所以我说其他可以不信,但科学你得相信。”这样直白、朴素的讲解,引得台下的村民们频频点头、大笑。
产业融合
相比王少珍,她的儿子张剑波在演讲上更有经验一些。“做这个PPT大概花了半小时。”在演讲前,他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张剑波被选送参加句容市举办的农业创业大赛,活动主办方通知张剑波要上台路演,文案好不容易写出来,还需要演示PPT,但直到要正式参加比赛前一周,张剑波的PPT还没开始做。“因为不知道怎么做。”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去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找陈雯,现场学习PPT的制作方法。当天,张剑波边学边做,再由陈雯团队负责优化,直到晚上9点多,一群人才最终定稿。之后几天,陈雯通过视频远程指导监督张剑波备赛,在那次比赛中,张剑波获得了三等奖。“太紧张了,如果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能拿个二等奖。”赛后,张剑波说。
张剑波是“90后”,在外闯荡9年后,他还是选择回到陈庄。同年,张剑波家的蔬菜产量上来了,但销路遇到了难题。除了食堂收购外,缺乏新的销售渠道。常规的思路是再要找一个“包销”渠道,但中国台湾专业乡村运营公司ID bank负责人廖美华批评了这样的想法:“包销后你只能赚一点点,我们希望你能具备从种植到销售的整个能力。”
销路的破局从微信群开始。张剑波还记得第一个客户是从海外归来的南京人,从事健康产业,由陈雯牵线介绍。“她吃完感觉很好,就把我们的农产品推荐给了其他朋友,这样朋友介绍朋友,我们就拉了第一个销售群。”
在微信销售群里,王少珍在手机上一字一句手写输入,以前还会冒出几个错别字,现在已经能打出整段顺畅的文字;有消费者在群里抱怨菜质量有问题时,王少珍会马上道歉,并保证下次一定补送;在菜地被野猪拱了以后,张剑波在群里发了野猪出没的图片和影像,不仅让客户们感叹“陈庄生态越来越好了”,也引发了大家对陈庄旅游的兴趣。
现在,张剑波管理着6个微信销售群,累计客户超过1800人。除了提供蔬菜,陈庄还开展了“陈庄飨之宴”“冬日比萨派对”“腌白菜”等生态导览与体验活动。2019年,张剑波组织村里30个农户成立自然农法合作社,2020年合作社累计销售40多万元。
在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时,陈庄的生态环境也在逐渐好转。根据中科院技术团队长达7年多的环境监测,陈庄水环境水质由河道Ⅴ类逐渐转为Ⅲ类。伴随着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减量和自然农法的推广,陈庄土壤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按照规划,未来陈庄将形成以自然有机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农业观光休闲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为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在陈庄蔬菜销售群里,陈雯曾经设立了一个规矩:陈庄田里收获什么菜,就卖什么菜,但无论哪种蔬菜,定价统统是每公斤16元。但最近,张剑波提出建议,是否能在供应量出现波动时,有一定的价格弹性。“蔬菜供应不上的时候,可以发一些肉禽制品,保持客户黏性。”“价格弹性”“黏性”这些词语,从张剑波这样新一代农民的口中一一蹦出。
新的开始
2014年,陈雯和廖美华一起给陈庄村民讲课时,大多数村民半信半疑。但现在,在西山岛石公村,场面完全不一样。
“你们住在我们这里,包吃包住,教我们怎么做吧。”“你可以写一本书,教我们怎么做吗?”讲课结束后,一群村民主动向他们提出要求。王少珍摆摆手,有些羞涩,但答应得很爽快:“只要你们有需要,我们可以再过来教。”很快,双方拍板约定,等农忙过后再安排时间、场地,现场教学。
“要培育知识村民。”今年2月,陈雯作为《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课题组负责人,专门提到了知识岛民培养计划和跨界服务商引培计划等,并提出探索生态全链条运营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多年前,陈雯曾为江苏省划定主体功能区提供技术方案,不少主动来找陈雯的人只有一个诉求:所辖或所在的区域,千万不要被划入生态保护的限制开发区域。在他们看来,一旦被划入重要生态功能区,等于无法发展。这些年,陈雯也观察到,时下流行的一些乡村改造范例,农村本身没有太多“造血”能力,必须依靠房地产项目赚钱补贴村庄改造,一旦房地产公司撤出或亏空,村庄也随之衰落。
究竟能不能为地处生态敏感区的传统农业村落找到一条生态转型的有效路径?
“首先需要村民的觉醒和配合。”经过这些年的探索,陈雯认为要从村民本身入手,让村民能够一起参与乡村转型的制定和发展执行中,同时由科研团队给村民带来一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在良性互动中,使得知识和技术在农村中得以真正落地,这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
调查显示,由于长期使用农药、化肥,西山岛上生物多样性已经遭到了一定破坏。
一个好消息是,岛上一些规模企业和村民都有生态转型的想法。西山金庭山寻梅酒公司负责人朱运兆告诉记者,岛上茶园大多使用农药、化肥,他一直避免使用,但影响了产量,又找不到合适的替代技术。苏州常春藤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芳萍表示,想用枇杷露的副产品枇杷花渣制成生态化肥,但苦于找不到专家请教。
这次,朱运兆和谢芳萍都来听了王少珍和张剑波的课。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