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成都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对畅通国民经济 循环的引领支撑作用,在形成新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立足历史性新发展阶段,为高水平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成都要凭借自身禀赋优 势,率先作为,力争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动力引擎、长江“黄金通道”的关键枢纽、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战 略腹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衔接和开放门户。
成都打造长江黄金通道枢 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 格局,就是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 个大局,在持续推进国内高质量 发展的前提下,深化对外开放,形 成新的更为优化的发展格局。以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在于加 强区域之间的开放与合作,这涉 及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 的统筹,要考虑因地制宜与分类 指导,多层次、多空间有序推进。 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为代表 的空间板块应当是国内大循环构 建的必要环节和关键载体,要以 重点空间板块为衔接纽带,以重 点区域空间为单元载体,构建国内 多区域的合作联动局面,破除要 素流动障碍、形成合理的区域分 工格局,进一步释放高质量发展 新动能,激发市场需求潜力,有效 推进国内大循环良性发展。
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 局,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所串联形成的沿海经济 带构成了我国的南北发展主轴, 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 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所串联 形成的长江经济带则构成了我国 的东西发展主轴。成都处于两者 所形成的“T”字型空间的西端顶 点,是东部沿海向西部辐射的重 要战略支点,成渝地区与长江经 济带的广阔腹地也构成了成都对 内循环的依托空间。
成都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节 点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又是成 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 国家战略的叠加区,有必要、也有 能力为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出引领和示范。成都应以长江 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打造长江黄 金通道的关键枢纽,强化沪蓉合 作,唱好中国东西部联动的“双城 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 大都市圈联动的“双圈记”,在构 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 贡献力量。
成都打造长江黄金通道关 键枢纽的坚实基础
上海是长三角核心城市,成 都是成渝极核城市,沪蓉两城在 长江经济带上遥相辉映、一水相 连,在产业关联、交通互通、创新 合作、社会关注等方面有着紧密 联系,打造成都与上海联动合作 的“沪(上海)成(成都)河”、携 手共建长江黄金通道关键枢纽具 有先发优势。
从全国层面来看成都与上海 的合作。以证券和银行等金融业 为重点构建上海与各城市间的生 产性服务业关联指数,成都仅次 于深圳、北京、广州和武汉,说明 沪蓉间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成 都与上海的产业联系搭建起了长 江经济带与长三角重要城市的联 动平台,使成都成为长江经济带 融入全国大循环的重要节点。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开 展区域合作的前提和保障。从航 空通达性来看,成都仅次于深圳,与上海间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航空 运输网络,成都衔接高效、功能完 善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充分 体现,在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用 后,成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门 户枢纽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基于城市间联合申请专利数 据,来看上海与成都的创新合作。 两城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处于全 国第一方阵,地理距离并未限制 两地间密切的科创交流。而通过 爬取城市间百度交互搜索指数, 成都与上海的相互网络搜索也较 为频繁,表明彼此间具有较高社 会关注度,合作潜力巨大。
成都打造关键枢纽率先探 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举措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 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供给 侧与需求侧双向均衡发力,清除 区域内和区域间市场中生产、分 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间存在的 “堵点”和“痛点”,让资本、人才、 技术、信息、土地等要素实现自由 流通,挖掘和激发区域市场需求, 形成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 通的高质量循环体系。对此,成都 应找准定位,认清并发挥好比较 优势,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中实现率先突破。
加快构建内聚外合的协同科创 网络。着重强化成都的创新策源和 知识集群功能,建设以成都为核心 的多层次、多节点、链式协同创新 网络,重点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服 务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 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探索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 平的联合创新实验室和联合创新中 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培育 壮大跨国经营市场主体,通过境外 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品牌营销网络 等方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 新链、价值链、空间链。
建设培育顺畅有序的现代化 产业体系。加强工业互联网等新 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 数字这一关键要素在产业链条内 与不同产业间的衔接关联作用。 在引进企业总部、培育本土优质 企业的基础上,鼓励成都的企业 走出去建立区域性的企业总部, 以发展眼光前瞻布局建设跨区域 的产业生态体系。根据长江经济 带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潜质,发 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壮大发展先 进制造业和前瞻布局战略新兴产 业,促进区域产业优势互补、紧密 协作、联动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 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积极打造“海陆空”广覆盖、 集成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 铁路、水运、航空、公路等多式联 运,以上海到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 建设为依托,以“铁路+”多式联 运“一单制”制度创新为抓手,做 好成都与上海的“双城记”,把长 江“黄金水道”打造成为真正意义 上的“黄金通道”。加快建设以成 都为核心的亚蓉欧“空中丝绸之 路+陆上丝绸之路”立体大通道体 系,进一步发挥成都国际铁路港综 合保税区、成都天府国际空铁公多 式联运物流港、中欧班列等平台的 作用,推进成都全球供应链枢纽城 市建设,由此形成对外开放、对内 开放的双向扇面,将成都打造成为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门户枢纽。
做好成渝双城联动,建设打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动力引擎。 作为成渝双圈的西翼极核,成都 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提能 级、促合作,以小尺度、跨区域的 区域合作为突破,打通成渝地区双 城经济圈合作脉络,深入实施“东 进”战略,推动东部新区加快成型 成势,下好成德眉资同城化“先手 棋”,唱好成渝“双城记”,推动成 渝双城相向共兴,全力推动成渝地 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唱好沪蓉联动的“双城记”,打 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 都市圈联动的“双圈记”。一方面,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着力将成都打 造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 力源,充分发挥上海、成都的龙头 带动作用,促进新型城市合作,加 强走廊和经济带发展,打造上海与 成都联动的“沪成河”。另一方面, 从“点线面”的视角考虑成都未来 发展的“自我提升”,加强上海大都 市圈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双 圈”互动,从沪蓉“双城记”到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的 “双圈记”,以此打通长江黄金通道 循环脉络,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