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工程
共享发展成果让生活更美好
阎星陈艺
关注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和实现幸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国民幸福是一个系统性和长期进行的工程。1月8日,中共成都市委常委会审议了《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着眼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治理、高品质生活,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幸福美好生活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为强烈的追求与企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中都提及“幸福”一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体现了特点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促进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来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建设幸福美好生活工程。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背景下,社会民生短板还需进一步补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仍较艰巨,营商环境仍有提升空间,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城市治理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短板和弱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与城乡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转承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关键要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不是由最广大人民共享。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这一奋斗目标,在“十四五”期间聚焦十个领域,实施一批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工程。“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精准服务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牵引,着力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为市场主体成长创造发展机会、为新兴产业培育提供应用场景、为青年人群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推动实现市民广泛认同与社会活力激发相得益彰,构筑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与“十三五”期间宏大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不同,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代表的“十四五”规划编制突出了民生维度,更加强调从市民群众的真切感受和所需所盼现实体验出发来制定政策,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力,努力让城市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
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定位对构筑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提出新要求。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鲜明提出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新一轮城市总规确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突出了生态文明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形成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大定位要求,应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不只是单纯的民生工程,更蕴含着主动适应人口和市场主体结构性变化的前瞻性思考。民生幸福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民生领域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会对改善民生形成挑战,比如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以及老龄化社会等,不仅会进一步提升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整体需求,同时也会进一步增加公共服务体系布局调整的压力。数据显示,“十二五”末成都的常住人口为1465.8万人,2019年末达到1658.10万人。这意味着常住人口过去四年年均增长48万。在吸引人才愈发胶着的状态下,人口净流入一方面印证了成都的吸引力,同时也对这座城市保持“宜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人为本,涵养生态、美化生活、推动转型,强化高质量发展、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营城、高效能治理,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能够充分彰显城市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科学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共享发展成果让生活更美好
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成都的具体实践,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都“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守人民情怀、回应群众呼声,用创新性举措破解民生领域短板,积极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互促共进,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十三五”期间,成都在民生领域,尤其是在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领域的开拓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全市积极推进民生普惠均衡,实施“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和“优教成都”、“健康成都”建设,提前完成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任务,连续1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0.6和1.5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成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计划,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营造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聚焦“供”与“需”精准对接,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公共服务精准有效配置;兼顾城市长期人口预测规模和近期服务人口现实需求,科学确定公共服务配套标准、总体规模、具体指标、空间布局、建设导则。从人的需求出发,在创新方法、制度构建、政策配套、综合改革试点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全域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布局。以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显著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主动对接市民差异化需求,创新供给模式、手段和内容,促进“供”与“需”的精准对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侦测、分析和整合城市人口、土地、生态、安全、设施使用等方面的运用,建立数据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维护机制,制定多情景应对策略和调整实施策略,预测公共服务需求变化趋势,增强适应城市发展变化能力。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工程,高效能治理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全面提高。没有社会活力的焕发,就不可能有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十三五”期间,成都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各领域改革。2019年营商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九,“人才新政”效果显著,人才净流入率达到全国前三。“五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率先推动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有效解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治理效率的提升激发社会活力。
通过打造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市场主体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统筹国际通行规则、国内评价标准和城市营商环境补短板。
通过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完善创新、创业、就业、户籍、居住等政策保障体系,吸引聚集高知识高技能人才。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激励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成就人才创业就业梦想。
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提升城市智慧治理能力。推进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运用智慧手段增强民众参与城市治理,建立高效、扁平化的公众参与模式。健全社会公共应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城市应急资源保障体系,维护城市秩序和安全。健全综合防灾体系和应急设施建设,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工程,高品质生活城市宜居品质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将使城市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优化提升,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开放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通过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继续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通过健全基于劳动贡献和企业效益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及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探索土地、房屋等资源要素使用权和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强调依靠税收、社保、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充分体现了兼顾效率和公平。坚持“房住不炒”,落实“租购同权”,巩固房价收入比在同类城市中的优势,稳定生活必需品物价指数,多举措打造生活成本洼地,构筑城市的持续竞争力,打造生活成本洼地。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加快推进轨道加速成网,加快推进轨道公交融合发展,高质量打造“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
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大力发展托婴托幼机构,完善居家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养老助残服务,满足全年龄段不同群体多元服务需求。构建优质的老年与儿童友好社区,为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优质友好的生活环境,实现更高的社区认同感,让人文关怀无处不在,残疾人、老人、儿童的生活得到全方位保障,加快培育彰显人文关怀、全民共享福祉的现代城市文明新样板。
通过建设生态惠民示范城市,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建设生态惠民示范城市,让成都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宜人。筑牢城市生态本底,构筑和谐共生的自然生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塑造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营造碧水蓝天净土的优美环境。全面推进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与水体污染治理与防治。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绿道体系等重点工程为牵引,优化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