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抒
上海西岸所在的徐汇滨江地区,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区域紧邻黄浦江岸,地势开阔、河道纵横,沿着岸线一路蜿蜒而下,有多处对近代中国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工业遗存。
始建于1907年的铁路南浦站,在九一八事变后由货运转为客运,并更名为日晖港站。在淞沪抗战的硝烟下,日晖港站承担了上海客运、货运的重要使命。
更为知名的是始建于1917年的龙华机场。这里不仅是中国民航的发源地,更是我国最早建成、世界上运营时间最长的大型机场。1952年,上海航站在龙华机场成立,位于徐汇滨江的龙华机场也一度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航空门户之一。在今日徐汇滨江“西岸美术馆大道”的版图中,不少由工业遗存改建而来的艺术场馆,都与新中国航空事业密不可分。
然而,长达半个多世纪,徐汇滨江始终是一条封闭岸线。沿岸密布的工业设施,使得诸多徐汇老百姓都鲜少知道,自己居住的区域里“也有黄浦江可看”。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徐汇区率先探索“还江于民”提供了机遇。2008年,徐汇区定下“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的理念,对标巴黎左岸、伦敦南岸,开启徐汇滨江从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岸线的转变。
伴随“十三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公共开放空间贯通工程的整体推进,一片岸线总长11.4公里、区域面积9.4平方公里、规划开发总量950万平方米的“城市大衣料”焕然新生。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星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西岸剧场群等超过20个文化艺术空间串连成线,将打造亚洲最大规模的艺术区。
眼下,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西岸金融城、西岸创艺仓、西岸枫林湾正在紧张建设,将构建人工智能、艺术传媒、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四大产业互为支撑的国际创新创意产业群。
比空间形态改造更值得思考的,是徐汇滨江同步更新的产业开发思路。以产业主导开发,徐汇滨江没有急于把地块交给地产开发企业,而是率先引进产业总部,加速地区产业功能形成。一批产业型企业带动整个徐汇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滨江转型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愿景。
2020年初以310.5亿元出让的西岸金融城地块,就是用一流理念“裁剪大衣料”的证明。这一融汇写字楼、商业、酒店、住宅等业态的综合性项目,预计将于2028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点亮整个滨江产业集群。
如今,西岸智塔“AI Tower”内,微软、阿里、联影智能、依图科技以及上海期智研究院等一批顶尖企业和机构已安营扎寨。在它们窗外,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的西岸智慧谷,正打造一个数百亿级的人工智能产业群,以及未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国际总部基地。
以“Art(艺术)+AI(人工智能)”作为引领产业升级的“双A战略”,徐汇滨江正持续构建有内容的产业生态,培植有内涵的文化土壤,建设人人享有品质生活的人民城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