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山公园:从私家花园到“人民公园”

2021年07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舒抒

1949年10月30日,上海解放后第一个重阳游园会在中山公园举行。大腰鼓、大秧歌、龙灯舞……上海工人代表组成各类表演团体,和上海的农民、青年、学生、教联、妇联、文艺界、戏剧界代表等一同欢度重阳,公园洋溢着欢笑和歌声。

演出场地被划分为四个区域:公园大草坪东面的广场,工人代表在此一展才艺;草坪西面,各类地方戏在这里轮番上演;公园西侧,青年和部队组成了演出队伍;公园大门的左侧,则是教联、妇联、音协等专业团体的舞台。

当天,所有游客都凭券入园。来自申新九厂的工人徐均参加游园会后难掩兴奋之情,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工厂已经渡过重重难关,“布稍有盈余,纱也可保本自给”。因而大家到中山公园来“要大大地快乐一下”。

凝结几代上海人集体记忆的中山公园,起初并非“人人享有”的公共领域。百年前,这里是兆丰洋行大班、英国地产商霍格的私家花园。1944年,拥有植物园和动物园的兆丰花园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中山公园,以欧式建筑风格为主,结合中国园林布局,雕琢出一座中西合璧的山水园林。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很快成为上海市民休闲生活的乐园。1951年起,中山公园相继增建展览馆、牡丹园、梅园、桃园,动物园内则新建水族馆、海豹池,展出兽类、鸟类、爬虫类、鱼类。1964年,动物园从中山公园迁出至西郊公园。到上世纪90年代,长宁区在中山公园内增建游船码头、亭廊、酒家等设施。

至此,“中山公园”也从一座园林式公园,逐渐成为一片区域的泛指,俨然是上海西区一处重要地标。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路网建设的提速,中山公园也迎来重要的能级提升。1999年9月,经过历时近4年建设,联结上海浦东与浦西的地下交通大动脉——上海轨交2号线一期工程建成试通车。这条最初从中山公园起步,沿南京路、跨黄浦江,直达浦东陆家嘴与张江的轨交线,提升了中山公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而当2005年轨交4号线部分通车,中山公园站成为上海轨交路网中首个3站“换乘王”时,同时期开业的中山公园龙之梦也通过“交通枢纽+商业地产”的全新模式,使申城实体商业的发展进程在中山公园翻开崭新篇章。

在长宁区最新的产业规划版图中,位于东部的中山公园地区将以“中央活动区”为定位,建成一座面向未来的“数字金融城”。巴黎春天长宁店转型成为“新微智谷”,尚街Loft园区完成产业迭代成为长宁区在线新经济产业园。“老底子”上海人记忆中的沪西百年名园,正以更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完成商业商务、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全方位的升级。

然而,无论周边环境怎样沧桑巨变,中山公园依旧葆有一颗“人民的公园”的初心。2016年6月,中山公园实行24小时开放。至此,上海有了第一座全天候开放的综合性公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