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江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十三五”期间,江西年均粮食外调超过12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江西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新技术应用和新经营模式,不断巩固粮食生产能力,把种好“全国粮”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主体:释放规模化经营潜力
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不少青壮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培育新的务农主体势在必行。为此,江西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
记者从江西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2021年初,江西土地流转率已达50.3%,一些县市50亩以上大户经营的耕地面积占了当地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粮食生产从“散户”模式逐步转为“大户”模式。
在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经营主体中,还有一些是“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青年职业农民,他们将先进的理念带到田间地头,成为引领农户发展的“领头雁”。来自江西省高安市的“90后”丁旦,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回国后他回到家乡流转土地,成为一名种粮大户。如今,丁旦的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近一万亩,他利用新的管理理念发展订单农业,带动附近村庄的上百名农户进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为了提升种植效率,丁旦还招收了9名“90后”组建农机团队,先后购入5台旋耕机、7台插秧机、6台收割机、3台无人植保机,探索全程机械化种粮。2021年,丁旦响应国家扩种早稻保产量的号召,种植早稻9000多亩,在当地农户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新技术:种田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无人驾驶的农机、立在田间的农情监测传感器、数字化终端平台……走进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一幅智慧农业的图景在眼前呈现。
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继人坐在办公室,打开手机里的“大田物联”App轻触屏幕,地图上的田块,生产进度、水稻长势等情况一目了然。
得益于无人农机和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应用,智慧农场实现了“机器换人”,上万亩农田只雇了26个职业农民管理。与此同时,这里还有科学数据指导农事生产各个环节,让农民种田从“靠经验”变为“靠数据”。
这背后的奥秘便是立在田间的30多个智慧农情检测站,它可以通过传感器收集空气温湿度、土壤pH值、光照度等情况,最终所有数据都会反馈到终端平台,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数据,为田块量身定制不同的种植方案,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产量。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31%,未来江西还将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支持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开展农机作业托管服务补贴,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
新模式:助力农户链接现代化大生产
盛夏时节,江西省吉水县枫江镇的水稻长势喜人,再有不到一个月,这里的水稻就将开镰收割。江西井冈山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设在枫江镇的生产服务站“站长”刘霖经常来到田间,向各村的“田长”布置田间管理工作。
“站长”和“田长”,是这家公司为发展订单农业而培养的职业农民。“田长”受公司委托与农户签订生产托管协议,将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田长”之上为“站长”,负责每个乡镇的农资采购调配以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从农户到“田长”,从“站长”再到公司,四级农业生产服务架构带动农户有机链接现代农业,通过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服务,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施肥、打药、收割等工作,每亩水稻的种植成本可降低15%以上。
江西井冈山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冯小庆告诉记者,他们从2015年开始在吉水县探索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户提供优质稻种、农资配套、农机服务、粮食收储等社会化服务,如今订单面积达到21万余亩,覆盖全县16个乡镇的71个行政村。
“现在农民种田比以前更加轻松,只要购买社会化服务,就可以由企业完成全流程的种植作业。”冯小庆表示,公司建立全自动工厂化育秧中心和日烘干能力达800吨的烘干厂,还开发了农机调配平台,全面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
近年来,江西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种植户与企业对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实现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大产业有效对接。截至今年年初,江西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达到963家,相比2018年的871家增幅达10%。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