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六月的社科院充满了毕业的喜庆,六月的社科院也充满了离别的深情。作为四川省社科院的一名老师和领导,我很高兴能见证同学们这一重要人生时刻。在今天这个幸福而美好的日子,我谨代表四川省社科院全体师生员工向所有圆满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即将告别母校踏上新征程的120位同学道一声祝贺,你们寒窗苦读,今日终于学有所成!向各位学生家长道一声辛苦,你们含辛茹苦,今日终于收获美好!同时,还特别要向三年来悉心培养学生的各位导师、教师,向热情服务学生的全院行政人员,道一声诚挚的感谢,你们耕耘三载,今日终于桃李芬芳!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不经意间,你们是我在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这个岗位上送走的第十届毕业生。每年这个毕业典礼,我的心情都是无法言表,非常复杂。总体感觉是,送毕业生就像嫁亲女儿,既高兴又伤感。高兴的是你们终于长大了,伤感的是你们就要离开了。三年太短暂,还没有细细品味就结束了,以后见你们的机会就少了,同时还担心你们出校后的生活、工作甚至婚姻、孩子。经过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你们收获了知识、能力、素质、人格的全面发展,在这里,你们找到了自己喜爱的研究领域,遇到了你们的学业导师和人生导师,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你们接受了学术训练,经历了学术探索,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了自己,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完善着自我。今天硕士学位的获得证明你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阶段性地完成了新时代对你们的考验,我为你们的成长感到欣慰,并祝福你们在今后的每一天、每一年,都有新的收获和成长。
大家知道,我们正处于全球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伟大祖国迈步向前、不断取得新成就: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胜利;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年,也是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百象征着圆满而又寄托着希望。作为亲历“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时代研究生,你们承载着特殊的历史际遇和光荣的时代使命,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立足我们伟大的国家,我们比以往更有理由坚定自信,更有底气自立自强。在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走向广阔的人生舞台,可以说既学有所成,也大有可为,既生逢其时,更重任在肩。
同学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创新”被提及15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创新”被提及47次,不论是总结过往发展经验还是为“十四五”谋篇布局,创新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前几天,就是6月15日我们四川省委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还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近期的诸多事件也告诉我们,“卡脖子”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捍卫国家尊严和民族发展的唯一出路。“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创新无疑是我们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和必然选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争当新时代开拓创新的先锋。创新是从0到1的活动,是无中生有。创新是青年人的特质,世界上几乎所有重大创新都是青年人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青年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是30岁,恩格斯28岁。列宁最初参加革命时只有17岁,牛顿和莱布尼兹发现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王勃写《滕王阁序》才20多岁。我们的航天报国嫦娥团队和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这样的青年英杰数不胜数!这说明,青年是创新的先锋和主力。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五点:
做创新的先锋,要有坚定的意志。荀子有云:“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通往成功的创新之路往往是漫长曲折的,要冲过胜利的终点,必须要有勇敢的气魄和坚定的意志。立志让人心中有阳光,坚持让人脚下有力量。意志有多坚定,决定了你未来能走多远、能攀多高。面对科研创新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只有不断坚定创新之志,下力气解决掉这些“卡脖子”的问题,才能构筑起我国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希望大家以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不屈的意志,在各自岗位上争做创新创造的先锋。
做创新的先锋,要有质疑的勇气。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要善于提出问题。人类的创新和发展都是在不断质疑和反思中形成的,科学研究中的去伪存真、革新改进也离不开质疑的精神。存疑、质疑、解疑,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真理。前段时间刚刚离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发表论文否定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就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和质疑。他说:“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勇于质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敢于质疑不盲从,坚持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世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把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做创新的先锋,要有广阔的视野。视野决定创新的格局,拓展视野的过程就是打破边界的过程,要以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心态,敢于走出个人舒适区,迈向陌生的领域,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有更多机会去捕获灵感、抓住机遇,实现创新和突破。要获得宽广的视野,还须置身于高峰之上。王安石曾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高才能望远,才能看见天之广、地之大、山之高、海之深,才能形成与众不同的眼光,才能在创新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希望大家秉承开放进取的思想,从全球化的视野中思考创新创造的问题,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视野,向工作中的同事,向身边的朋友,广泛学习,成为引领创新的先锋。
做创新的先锋,要有互联网的思维。“一切皆可连接”,新的关系意味着新的可能,这既是互联网的本质特性,也是创新的内在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互联网思维应与互联网本身一样贯穿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希望大家树立关联思维,打破固有的观念,从不同视角探索和生产新事物;坚持溯源式思维,“打破砂锅问到底”,以特有的定力、判断力和求真精神,在信息化浪潮中体悟创新的味道;秉承独立式思维,既不自说自话,也不人云亦云,勇于创造、敢于超越;学会分享式思维,提高合商(合作的智商),在交流合作中探寻创新之源。
做创新的先锋,要有扎实的本领。创新不仅需要意志、勇气和视野,还需要创新的本领。增长创新本领、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加强学习。不管将来大家从事何种工作、身居何种职位,都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坚持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断地增长知识、增加学问、砥砺品德,不断更新夯实知识储备,为提升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习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希望大家都能坚持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终身创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动力,成为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先锋力量。
我们知道,从自然进化到人类进步,从国家强盛到人生成就,无不是一次次创新的推动,无不是集小创新为大创新,集渐进创新为巅覆创新的成果。步入社会后,你们要以事业平台作为创新的支点,以自我兴趣和环境优势为创新的杠杆,以坚韧不拔的奋斗为创新的能量,那么,你们将拥有人生的创新公式:创新成果=创新支点x创新杠杆x创新能量。
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生活的时空,正从农业空间,到工业空间,到互联网空间,如今飞跃到了量子空间、太空空间,宏观可达天地万物,微观则穷粒子量子,唯有创新思维,唯有人类想象可以在这宏观与微观的自由王国遨游。正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说的那样: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时代的大舞台,世界格局的的竞技场,等着你们去担当使命,去大显身手,青春是创新最好的燃料,创新是青春永恒的旋律!临别依依,言不尽意。在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之际,同学们即将从母校出发,奔向各地,步入新的人生舞台。作为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的青年,你们的使命特殊又光荣,希望你们牢记习总书记给当代青年要“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的寄语,杜绝理想抱负上“躺平”,在创新决胜未来的时代,做锐意进取时代先锋、创新先锋。
同学们,你们是四川省社科院最年轻的校友,无论你们身在何处,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不管你们走多远,飞多高,母校永远深爱着你们,永远凝望着你们的背影,当你们回望母校,我们永远在为你们鼓掌,爱、学习、创新永远不会毕业!
(李后强2021年6月24日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摘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