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地标 底色丰厚 60余年与上海城市发展同步

2021年07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束涵 戚颖璞

如果将时间跨度拉长,不难发现,这座已有60余年历史的建筑,几乎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城市发展同步,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色。

1954年5月4日,中苏友好大厦动工兴建。作为20世纪50年代上海建成的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的俄式建筑,它选用大量俄罗斯风格的装饰构件和黄金等贵重材料。大厅楼顶镏金塔标高达110.4米,在一段时间内超越原来的远东第一高楼、上海第一高楼“国际饭店”,成为上海最高建筑物。

1956年起,中苏友好大厦成为上海重要的会议和展览中心,除举办展览外,各种重大的会议和大型公共活动也在这里举行。中共上海市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

1968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馆,1978年9月20日,上海工业展览会改名为上海市工业展览馆,“上海展览馆”和“上海市工业展览馆”两个名字开始同时被用来称呼此幢建筑。

1984年6月9日,大楼改称为“上海展览中心”,运营单位由事业性质改变为企业性质。

凭借着独特的建筑美感和厚重的历史底色,上海展览中心在诸多历史建筑中独具一格,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2001年,上海展览中心迎来现代化改造,工程总量达8万平方米,工程费用预算为2.9亿元。首先是加固其结构,使之可以再用100年。其次是改造调整定位,形成“南展北会”的新格局。修复顶端和五角星的任务最艰巨,仅黄金就耗费5000余克。

2002年2月,上海展览中心展新颜,迎来上海市人大和市政协“两会”的召开。在2011年之前,上海市“两会”一直在此召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