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创新点亮城市 常州常变常新

2021年07月01日 10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唐颖 万小珍 张宇熠 田博

一条科技长征之路,常州用创新点亮城市之光。

创新成为城市首页上最醒目的关键词。区位之变,交通中轴加速崛起。“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让常州在长三角破圈发展。城市巨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园区产业竞速,老城厢里桨声灯影。创新质变,开放创新链接全球,国际基因有了常州表达。

创新求变,常州常变常新。

飞来一座创新城,

国际合作竖起常州标杆

刚刚发布的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榜单中,常州高新区、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园、武进高新区、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苏澳合作园区被确定为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省级国际合作园区位居全省第一,常州正在打造跨境创新合作的新样板。

德国以制造业发达著称,汽车产业、精益制造闻名世界,在全球率先提出“工业4.0”战略。常州深化对德交流合作,德国成为常州在欧盟地区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和贸易伙伴。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将打造成为长三角德资企业集聚新高地、中德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示范区,到2021年德资企业数达50家、“十四五”末超100家。常州不断打造亲商优商、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获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标杆城市,使得众多外商投资企业不仅收获了发展的信心,也成为助推开放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常州现有38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3家,68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累计投资项目117个。其中,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在常州5年5次投资,累计3.7亿美元。

汇聚最强大脑,催化产业转化。弗劳恩霍夫iosb技术展示转化基地落户常州科教城,搭建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的桥梁。在稻田里孕育而生的“创新之核”,让“常州无名校”变为“名校汇常州”,促成中科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30多家知名高校院所与常州“牵手”,在这片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天诞生1家高科技公司、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越来越多创新基因“带土移植”,与这片土地发生化学反应,创新研发平台超40家。

走进中以常州创新园,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以国际创新村、孵化加速平台与展示推广平台等“一院一村两平台”拔地而起。这是首个由中以两国政府签约共建的创新示范园区,在全国中以合作领域内保持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合作成果“三个领先”。武进区副区长、中以常州创新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磊介绍说,园区已集聚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35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37个,涵盖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多个产业领域。

让城市更具国际范儿,让国际人才“引得进”更“留得住”。走进新近落成的西太湖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双语管家、游艇俱乐部、秋白书苑外文馆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打造类海外的生活氛围。来自意大利的斯捷潘·库茨弗是曼恩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江苏省荣誉居民”。在常州生活了14年的他告诉记者,“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高效服务,让外商投资企业在常州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现在常州就是我的家。”

畅达便捷一体化,

长三角中轴枢纽加快崛起

这个“七一”,五峰山大桥高速公路即将通车,贯穿京沪、京杭与沪宁,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常州中轴枢纽地位再次提升!区位优势和交通布局,正成为常州发力培育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用好用足常州“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以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为主要特征和内涵的中轴枢纽城市。“十四五”期间,常州将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畅行江苏全省,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重点城市,建成以常州中心城区为中心,覆盖市域及周边市县的0.5小时交通圈。

过江通道“跨江融合”。记者在常泰长江大桥项目现场看到,大桥两个主塔墩承台施工全部完成,正在全面转入设计总高为352米的主塔施工阶段。该塔是目前世界上在建最高斜拉桥索塔。常泰长江大桥预计2025年建成,届时从泰兴到常州的车程缩短至半个小时左右,大桥还是锡常泰都市圈城际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未来都市圈内快速过江的重任。

交通路网互联互通。去年12月,常宜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常宜高速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江苏中部南北向纵向大通道的空白,更成为江苏中部真正意义上的南北连续贯通的中轴大通道。6月24日,溧宁高速公路芜太运河特大桥主桥顺利贯通,为年内实现溧宁、溧高高速公路共线段通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作为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溧宁高速通车后,安徽、常州两地车程至少可缩短半小时,进一步加强苏南地区与皖南地区的区域联系。

地铁迈入换乘时代。6月28日,常州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2号线与已开通的1号线形成“十”字形地铁网,由此迈入“换乘时代”。

常州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沈小勇表示,“十四五”期间,常州市交通部门瞄准战略方向,确立了“跨江携皖、融沪承宁、区域一体、中轴枢纽”的交通发展具体战略,同步提出了“三环十九射”高速公路体系和“四环二十一射”城市快速路体系。2021年,常州交通建设将实施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泰大桥等四大类28个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58.5亿元。

老城厢里新变化,

重塑城市根与魂

小家与大家,养老与托幼,服务与就业,民生小事带动城厢蝶变。李克强总理的到访,让常州市天宁区茶山街道富强新村刷了屏。记者走进城中区,健身器材、活动场地、照明系统等适老配套应有尽有。社区助餐点美食飘香,独居老人朱华琴跷起了大拇指,“只要10块钱,省心又放心。”聚焦一老一小,富强新村面貌一新,这是常州老城厢宜居焕新的缩影。

老城厢是城市的根和魂。2020年7月,常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常州老城厢复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20—2022年)》,打造“人文城厢”“活力城厢”“品质城厢”“宜居城厢”。

常州老城厢的复兴发展让深宅名园、青果飘香、古宅新居、原味江南等元素展露出来。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作为首批“江苏省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的青果巷文旅消费集聚区,正在加速推进街巷织补工程、黑牡丹文创园等多个项目,让游客感受文创魅力,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读等多彩夜经济点亮龙城烟火气。

百年学府路,最美林荫路。罗汉路、文化宫广场等老城厢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不仅成为“最美打卡路”,更形成了老城厢美丽、通畅的文旅动线,炫酷的灯光秀等元素带动老城厢组团翻红。

江南园林群,揭开新面纱。常州老城厢内有近园、约园、未园、意园等大大小小近十个重要园林,精细雅致,各有特色。常州四大名园之一近园新近开放,视觉艺术展让消失400多年的“止园”承载乡愁回归,常州正梳理、挖掘、整合老城厢内古园林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江南园林集聚群,让名园盛景逐次绽放。

“河”你在一起,

生态会客厅蝶变宜居城

河水清澈,墙面出新,车位有序,步道蜿蜒……6月23日晚,常州市天宁区丽华一村居民施红梅漫步在龙游河边感叹:短短一年,没想到老小区还能看到这番水清岸绿景象。当晚,龙游河畔举办天宁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群众文艺汇演,让节目会场变成为民办实事检阅现场。天宁区委书记许小波表示,初心永不变,“河”你在一起,龙游河的蝶变,是为民办实事的范例。

一条龙游河,全长3.4公里,在天宁茶山街道穿境而过,连接起大运河和大通河。“它承载着朝阳新村、丽华一村等16个居住小区(自然村)共7万多群众的期许与未来。”茶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徐云波介绍,然而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岸两侧违章搭建、乱种植、乱排放等现象严重,局部水体黑臭浑浊,近年来群众对水环境整治的呼声日渐高涨。天宁区将龙游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重点之一,总投资5亿元,以“水清、路通、景美、功能配套”为目标,实施“无证建筑拆除、房屋征收、雨污分流及截污、清淤驳岸、景观及业态提升”五大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激发群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昨日“龙须沟”,今朝“会客厅”。龙游河及两岸旧貌焕新颜,水清、路通、景美,沿岸的社区游园、运动健身、邻里中心、商业文创空间、文化展示,让龙游河成为城市中心的天然氧吧,成为“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

从运河、龙游河到长江生态林,江河湖海澎湃绿色波涛,书写长江经济带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美丽画卷。破解化工围江常州样板得到充分肯定。常州,让生态点染城市,让人民拥抱绿色。

百舸争流千樯竞,借风扬帆奋者先。以“人”为核心,以“绿”为底色,以“生态”为画卷,常州,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画卷。以绿色发展的新坐标、创新驱动的新格局、开放融合的新姿态,奋力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