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州:厚植为民情怀,百姓笑容点睛小康画卷

2021年07月01日 10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 陈悦勤 范昕怡 周成瑜 雷霆 孟旭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肩负探路小康社会的使命后,苏州坚持以民为本,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把发展的成果写在百姓的笑脸上。如今,在苏州,民生福祉加快由满足基本需求向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转变,小康社会的成果越来越可享、可感。


“绣二代”直播带货推广苏绣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直播间!”6月15日下午5点,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居民、32岁的“绣二代”姚涛整理好衣服笑着走进镜头,一边熟练地拿起手边早就准备好的双面绣绣品《猫》,一边热情地向粉丝们推介。精致的绣品一经亮相,直播间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南北走向的绣品街上,密密麻麻分布着一家家绣庄,成为太湖边的一道亮丽风景。姚涛所在的镇湖,是苏绣发源地,有着2000多年刺绣史。当地政府通过不断挖掘、传承刺绣文化,打造一个带动富民增收的现代文创产业。

2012年,姚涛辞去酒店工作,回到家乡与母亲一道经营绣庄。这些年,姚涛亲历了苏绣产业壮大的全过程:自家绣庄所在的绣品街经过改造焕然一新,不远处就是4A级景区中国刺绣艺术馆,配套苏绣特色的主题商场。镇湖街道还启动3.8平方公里的苏绣小镇建设,产业配套、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迎来全面升级。2018年,姚涛一家搬进200多平方米的新店,事业顺风顺水。

和她一样实现梦想的绣娘还有很多。镇湖不仅拥有8000名绣娘,孕育出的苏绣大师享誉海内外,还有5000余人从事装裱、物流等刺绣相关行业,形成集设计、生产、销售、研发、培训等于一体的完备产业生态。

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苏绣行业遭遇不小挑战。正当姚涛一家人忧心不已之时,镇湖街道开设苏绣电商直播孵化基地,不仅提供直播场所,还推出直播培训、主播孵化等服务。她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一名主播。如今,通过线上直播,每月收入近10万元。

这几天,在街道的鼓励下,姚涛还设计耳环、项圈、手镯等文创产品。看着自家绣庄生意越来越红火,她十分欣慰:“有了这么多支持,我相信苏绣一定会发扬光大!”

“80后”劳模扎根一线挑大梁

走进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准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键盘生产线上机器轰鸣。“这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全链条产线之一,从原材料到成品,都是我们团队从零起步不断突破的过程。”技术课长徐维贵介绍说。面前的这条产线,是他领着团队经过20多道工序的创新、500多个程序的开发而成。

为了实现程序最优化、设计路径最优化,徐维贵团队曾连续15天日夜“作战”,只为了缩短生产成本、提高良品率。目前,这条产线上的键盘生产时间成本缩减30%,良品率从原先的82%提至97.5%。

从一名普通操作工,到在研发上挑大梁,昆山给了徐维贵充足的成长空间。2003年,徐维贵从老家湖南一所技校毕业,来到昆山富士康工作。凭借踏实、肯干的钻研劲,他一边“精工细作”,一边打磨自己的人生。这些年,徐维贵先后从事了研磨加工、线切割加工、线切割程序制作等工作,多领域锻炼使得他的专业技能得到飞速提升,实现由普通技术工人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蝶变。

“我来这里18年,昆山给予我很多学习、培训机会,对我的技能提升有很大帮助。只要努力就有奔头,昆山给了我太多惊喜!”徐维贵激动地说。

如今,徐维贵在昆山安了家、落了户,成为昆山人。今年2月,光荣上榜202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去年11月,获“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徐维贵一步一个脚印,用奋斗在时代大潮中前行。

不久前,徐维贵受邀观看昆山原创话剧《烈火中永生》首演,革命先烈忠贞不屈的精神让他有了新的触动:“对我来说,信仰就是深深扎根在这个城市,继续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坚定不移向前走。”

“江村”村民缅怀费老办民宿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沿着蜿蜒的“求知弄”一路往北走,不一会儿就能看到一座门头刻有“上善若水”四个金色大字的农家小院。推开院门,一幅饶有江南风情的彩绘壁画映入眼帘。这里便是开弦弓村第一家民宿——“足迹民宿”所在地。

走进民宿一楼客厅,一面挂满老相片的照片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凑近一看,这些相片大都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有关。“这张是我第一次负责接待费老时的集体合影,这张是费老参观我婚房时候拍的……”说起相片上的场景,56岁的房东周小芳如数家珍。

因为费孝通和他的《江村经济》,开弦弓村这座太湖南岸的小村庄,每年吸引大批专家、学者前来调研、采风,而与费老颇有渊源的周小芳家也成为热门“打卡点”,经常有人登门拜访甚至请求借宿。

“1984年,我们把费老住过的老房子翻造成三楼三底的楼房,一晃30多年过去了,里里外外变得非常老旧,接待来访者总觉得有些不合适。”2019年春,周小芳自掏腰包将楼房重新改造,专门辟出7间客房。

为了让来访者更为直观地感受“江村”变迁,周小芳在装修上花了不少心思。他们按照老相片找来红木柜、樟木箱、老式电扇等“老家什”,把三楼两间客房布置成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风格,最大程度还原“江村”农居场景。得益于这份用心,开业不满两年的“足迹民宿”在社会学圈子里小有名气,越来越多人慕名前来投宿。

随着江村文化礼堂、江村市集等项目陆续建成投用,开弦弓村的研学文旅之路渐入佳境,这让“周小芳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大家都觉得致富有盼头,现在又有几户人家领证办起民宿,费老如果能看到,也一定会替我们感到高兴。”

海归人才用创新回报城市厚爱

6月18日,对于苏州海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淼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公司与美国体外诊断行业龙头企业珀金埃尔默创投公司签署股权投资协议,完成A轮融资,将为公司在肠癌筛查领域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获得融资之后,海苗生物再跨上一个新发展台阶,这也为谭淼的创业之路注入更强的信心。15年前,谭淼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深造,访学结束时研究所向她抛出“橄榄枝”,但被谭淼回绝:“我想回国发展,用自己的技术为民族工业作贡献。”

最初,谭淼在创业地点的选择上颇费周折。“最终,我们选择太仓,不仅是因为这里区位优势好,服务周到、办事效率高,他们对体外诊断行业的了解程度,让我颇为惊讶,在这里创业很安心。”作为入驻太仓生物港的第一批企业,谭淼的公司被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扩建新厂房、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到减免税费,当地给予很多政策扶持和暖心帮助。

城市给予的“厚爱”,谭淼选择用“硬核”科技予以回馈。公司落户太仓以来,获授权专利6项,11个产品取得中国医疗器械证书,先后获评江苏省“双创计划”扶持企业、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太仓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等荣誉。

“城市和企业最好的关系,就是共同成长、相互成就。”这些年,谭淼见证太仓的飞速发展,也愈发坚定扎根于此的决心。她表示,将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突破瓶颈、攻克难关,把企业做大做强,回报这座城市的期望。

“新农人”奔跑在希望田野上

入梅后的苏州愈发闷热。天刚微微亮,周进超便带着他的植保无人机,赶到吴江区震泽镇瑞粒家庭农场。水田里,移栽完近一周的秧苗已“站”起了身,正挺拔生长。

“这片秧苗正值除草的黄金时期。”周进超操纵无人机,准备给稻田里的秧苗打药。伴随着旋翼的轰鸣,无人机飞向空中,不一会儿,就顺利完成5亩地的作业量。

“以往我们这里都是人工打药,一人一天的作业量最多10亩地,太辛苦,大家都不愿意干。”农场管理人员沈雪坤说。“小伙子带来科技力量,现在一天能完成近500亩地作业量,种田再也不用像以前那么辛苦。”

23岁的周进超毕业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实践活动中,周进超首次接触到无人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经过不断实践,如今的他已成为一名职业无人机“飞手”。去年,凭借过硬的技术,他还获得央视超级新农人挑战奖。

“作为一名标准‘农二代’,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在田里干活,耳濡目染之下,对田地一直有着特殊情感。”周进超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光福镇、通安镇、金庭镇等周边乡镇拥有超过3000亩地的无人机植保业务。

他还把目光瞄准精品种植。位于太湖之中的冲山村漫山岛,四面环湖、生态绝佳,以渔业和农业为主。由于交通不便,岛上原有的近70亩耕地,也因此长期荒废。得知这一消息后,周进超通过流转承包70亩地,把这块地变成自己的“创业场”。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周进超这样懂技术、有眼光的年轻人。”在漫山村老书记沈祥男的支持下,周进超带着一帮村民,运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在岛上种起有机水稻。去年,漫山岛上种出的大米不仅拿下苏州大米“好农”种好米金奖,更是卖出每斤36元的市场最高价。这个收获也让周进超对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人务农,大有希望”。

“汤妈妈”公益慈善路上一呼百应

“9月开学前要筹集35万元,为新疆霍尔果斯地区6所学校的孩子们准备3500个书包。”6月18日,苏州公益达人、“汤妈妈”汤崇雁到苏州工业园区一家外资企业,为这一爱心项目筹款。

汤崇雁走路带风,笑声爽朗,说起话来像开了“双倍语速”,极富感染力。常有人称赞她,“您这样的头脑和口才,要是做销售可不得了。”其实,20多年前,汤崇雁就在国外一家商场做销售,几乎月月拿下业绩第一。当时,身边的不少朋友都把“开跑车、住别墅”当作人生目标,但汤崇雁觉得,这样的人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她选择了公益,而且义无反顾。

做公益,光凭一腔热血远远不够,还要有智慧、讲办法。在这方面,她灵感不断。春节期间,政府号召外地人留苏过年,她买来毛线,呼吁大家利用空闲时间为青海玉树的孩子织围巾,短短一周收到766条;“欧洲杯”启动,足球成为热门话题,她组织由多国儿童组成的“小世界杯”球赛,为公益事业筹款……汤妈妈公益慈善中心平均每年要办600多场活动。

多年来毫无保留的付出,让汤崇雁赢得了信任与尊重。去年年初,她收到武汉网友发来的求助信息后,仅仅是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一个晚上,包括1万斤大米、416箱饼干、2831箱方便面、200套隔离服在内的约20吨物资全部到位。

汤崇雁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不知何时起“汤妈妈”三个字早已有了一呼百应的力量。“说到底,还是苏州好人多,有爱心、有智慧、有能力。”回顾20多年的公益之路,汤崇雁说,苏州是一座德善之城,越来越多的苏州人,正把公益慈善当作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