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俊杰 周成瑜 宗志鹏
苏州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地,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在党的领导下,这座千年古城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敢于争先、奋力拼搏,在创造丰硕物质财富的同时,形成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这些富有时代特质的实践和创造,已成为全体苏州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根植于苏州大地,激励和支撑着苏州实现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
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古城“红色火种”在这里燃起
来到姑苏区体育场路4号乐益女中旧址,苍翠的百年雪松映入眼帘,在阳光下愈显苍劲挺拔。
这棵雪松是苏州古城的一个特殊“地标”,它见证了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的成立。1925年8月,年轻的共产党员侯绍裘应邀到苏州乐益女子中学任校务主任。次月初,侯绍裘、张闻天与已在乐益女子中学任教的中共党员叶天底一起,秘密成立中共苏州独立支部。苏州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发挥革命领导作用的党组织就此诞生,掀开苏州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
此后,支部成员团结工人举行罢工,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传播革命真理。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第一任书记叶天底、第二任书记许金元、第三任书记汪泊乐,先后倒在敌人的屠刀下。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随着一批党员、团员撤离苏州,苏州的党、团组织活动一度停顿。1927年5月初,通过联络同志、整理队伍,在中张家巷26号一座小楼上,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恢复,并建立5个基层党组织,党员人数达100人。6月,经新成立的中共江苏省委同意,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改名为中共吴县县委。
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成立,为苏州人民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如今,这段“红色记忆”仍然激励着人们,指引着城市不断前行。
在与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仅隔一条马路的五卅路纪念碑旁,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黄志强正在为游客义务讲解这里发生的红色故事。纪念碑前,摆放着白色、黄色的鲜花,不时有游客肃立敬礼默哀,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与哀思。“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苏州各界共募捐近2万元送往上海,‘五卅运动’后期,上海商会把部分款项退回苏州,后来当地修筑了五卅路。”黄志强说,以“五卅”命名的城市道路,在全国只有这一条。
“社区通过深入挖掘小巷里的红色记忆、红色元素,将苏州独立支部旧址、五卅路纪念碑、上海战役指挥机关旧址等红色点位串联成一条‘微旅游’路线。”姑苏区双塔街道锦帆路社区书记金丽娜介绍,社区还通过制作红色旅游手绘地图,让更多党员群众了解苏州本土的红色故事。
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产业报国书写共产党员的担当
在亨通集团总部的党建传播中心,“以民企党建的创新实践新业绩向党汇报”鲜红标语格外引人注目。馆内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示板,串联起亨通坚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双轮驱动”的实践之路,也映照出企业“掌舵人”崔根良创业、奋斗、圆梦的心路历程。
崔根良是一名退伍通信老兵,有着40多年党龄,把产业报国当作毕生梦想。他带领一班人,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乡村农机厂发展成全球排名前三的光纤通信企业,创造了一段令人震撼的产业奇迹。
上世纪80年代初,崔根良在浙江经营企业,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家乡吴江区七都镇动员他回乡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不顾收入可能大幅降低,崔根良二话不说回到七都,带领大伙先后让多个乡办厂扭亏为盈。
1991年,崔根良又临危受命,接手镇上一家濒临倒闭的农具厂。通信兵出身的他敏锐察觉到通信行业大有可为,于是立即着手筹建七都通信电缆厂,并在搏击市场浪潮中不断做大做强。
改革开放大潮中,多少人的梦想在发酵、在长大。崔根良的梦想是,见证中国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精彩蝶变,而这必须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入手。
光棒制造,可谓整个光通信领域最核心的技术。“如果不去自主研发,提高国际竞争力就是空谈,中国光通信产业就永远处于被动位置。我们一定要争口气!”崔根良决定上马光棒研发项目。
6亿多元投资、200多名研发人员、1500多个日夜奋战,在崔根良的坚持和鼓励下,亨通光棒研发一举成功,从此扭转了国内光棒供应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光通信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正确领导,只有把企业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抢抓重大机遇中做大做强,才能实现产业报国梦。”崔根良始终不忘党员身份,一直担任亨通集团党委书记,并且坚持把共产党人的基本理念贯穿到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中。
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一路风雨兼程、拼搏努力,崔根良获得无数荣誉和掌声,但他并没有停下步伐。5G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能源互联网、量子通信、海洋经济等,几乎每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节点上,都活跃着亨通的身影。当前,亨通正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致力抢占世界科技最前沿,打造全价值链产业链发展新模式。
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倾心描绘共同富裕美丽画卷
仲夏时节,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永联小镇的广场上,该村标志性雕塑“金手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只寓意“创造”的金手指,成为吴栋材和吴惠芳两代村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象征。
2020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84亿元,人均纯收入超6万元……而50年前,永联村还在一片长江滩涂上围垦建村,是全县最小最穷的村。老书记吴栋材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抓住乡镇工业大发展的机遇,将永联村打造成为苏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富裕村。
永联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却饱受人才缺乏之困。吴栋材想到了自己的儿子——时任南京军区某师政治部主任的吴惠芳。经过多次鼓励动员,吴惠芳放弃了在部队良好的发展前景,自主择业回到永联村。
作为一名带领农村发展的“新兵”,吴惠芳拿出军人的勇敢和坚毅迎难而上。他走家串户熟悉村情、了解民情,下定决心深化“共同富裕”理念。
2006年,永联村自筹资金数十亿元建起“永联小镇”,实施农民集中居住项目。每户村民以每平方米500元的价格,就能购买到一套140平方米的商品房。村里先后建起农贸市场、小学、幼儿园、医院、商业街等基础设施,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买菜、看病。
看着村民脸上的笑容,吴惠芳内心倍感欣慰,但他清楚地认识到,物质生活向城市居民看齐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要跟上,要为农民提供文明素质提升的时间和空间。
启用永联戏楼,村民在家门口便能听曲赏戏;开放永联24小时图书馆,方便村民随时借阅图书、体验“书香”生活;投用村民议事厅,村民围坐圆桌旁,商议解决村中急事、难事、烦心事;建起爱心互助街,村民当起志愿者,走出家门,给他人送去帮助。永联村还引入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成立了荷风管弦乐团,让村民也能享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在各类文化滋养下,文明观念日益融入村民生活,永联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半个世纪以来,永联村由穷变富、由小变大,走出一条“以工业化牵引,带动城镇化建设,进而实现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如今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标杆之一。从不自满的永联人将接续奋斗,倾力描绘一幅农业农村现代化崭新画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