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现代化强市 ——访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

2021年07月01日 10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包闻军 李仲勋

苏州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也是全省全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从改革开放之初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转工”,到上世纪90年代借助浦东开发开放实现“内转外”,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量转质”,苏州奋力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先行者排头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苏州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把“可以勾画”的目标真实呈现出来,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记者:苏州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厚重的红色基因。请简单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走过的辉煌历程,以及创造的辉煌成就。

许昆林:我们即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苏州紧邻党的诞生地上海,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25年9月,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成立,这是当时上海外埠9个独立支部之一,也是现在江苏境内最早的独立支部。抗战时期,苏州人民义无反顾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1940年4月,我们党开始创立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这是在平原水乡地区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作为渡江战役的一部分,4月27日,苏州解放。第三野战军在苏州成立上海战役临时指挥部。苏州作为上海战役的重要后方基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支前工作,有力支援了上海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各级党组织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拓进取、接续奋斗,推动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跨越。

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紧紧抓住农村改革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实现了百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今天苏州的恒力、沙钢、盛虹这些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都是从乡镇企业起家的。

二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紧紧抓住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内转外”的历史性跨越。目前,苏州拥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7个综合保税区和1个保税港区;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400亿美元,总量位居全国第三;拥有各类外资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330家,15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投资项目达400多个。

三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动了“量转质”的历史性跨越。去年以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3亿元、位居全国第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万亿元、增长4%,稳居全国前三;进出口总额达3223.5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四,其中出口位居全国第三;实际使用外资达55.4亿美元、增长20%。

记者:苏州是“小康构想”印证之地。这座有“人间天堂”之誉的城市,以其先行探索和独特贡献,生动展现了什么是小康、怎样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启示主要有哪些?

许昆林:今年6月5日,求是杂志社和省委在苏州共同举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这是对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肯定。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五条经验启示: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一切工作都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来展开,确保苏州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以及2014年12月、2017年12月、2020年11月三次视察江苏重要讲话作为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深入学习贯彻,努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苏州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积极主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展现苏州的担当作为。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强富美高”蓝图中,第一个就是“经济强”。我们自觉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苏州经济不仅有体量,而且有质量、有后劲。在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的基础上,今年以来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一季度   GDP增速达21.1%,位居6个GDP超2万亿城市第一,也是其中唯一增速超20%的城市。1-5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4.5亿元、同比增长18.8%,规上工业总产值1.6万亿元、增长29.4%,进出口总额1472.1亿美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2.2亿元、增长30.3%。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实做好就业创业、富民增收等各项工作,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引进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开展交通整治、绿化提升等专项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7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1万元、3.8万元,收入差距缩小到1.889:1,总体水平高,收入差距小;人均期望寿命达83.82岁、居全国第一。“七人普”数据显示,苏州常住人口达1275万人,十年增加了229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增量均居长三角第二。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路径来持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统筹推进70余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任务,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制定了全国首个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新、中德、中日、海峡两岸等开放平台水平不断提升,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4项制度创新成果获评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吴江等地就积极引进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昆山兴办了全国第一家自费开发区,张家港获批成立了全国首个内河型保税港区。苏州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这“三大法宝”,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生动体现。正是这股精气神,推动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记者:今日的苏州,既印证着“小康”构想,更承载着“勾画现代化目标”的殷殷嘱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苏州作为探路者、先行地,示范引领的使命重任在肩。请问,苏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总路线和行动纲领是什么?

许昆林:“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立足于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对苏州明确提出了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的要求。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五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省四分之一,进出口总额占全省一半,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江苏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苏州理应展现更大的担当作为。为此,我们提出“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到2035年基本建成。

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正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之城,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系统升级人才政策,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

建设更加包容的开放之城,主动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内循环重要支点城市、双循环关键枢纽城市。更加积极主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度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强化“沪苏同城”效应。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谋划布局高能级、功能性开放载体。

建设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的总体规划设计,不遗余力做好昆曲、评弹、苏工苏作等保护传承,精心打造“运河十景”。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和贡献度,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重现文化高地的灿烂辉煌。

建设更美底色的生态之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质量推进太湖生态岛、特色田园乡村等建设。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建设更有温度的宜居之城,丰富拓展“美好生活”新内涵新境界,持续保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进一步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优质化、均衡化水平,打造更具品质、更有温度、更多出彩机会、更富归属认同的人民城市。

建设更为和谐的善治之城,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创新“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机制,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筑牢城市安全底线,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