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镇江:加速奔跑争荣光,谱写“很有前途”新篇章

2021年07月01日 10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 薛诚 黄灏

漫步在拥有30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镇江,古老而又现代的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跑起来”的昂扬气氛。在产业强市“一号战略”推动下,镇江产业经济、民生改善、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起步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之年。站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关口,镇江扛起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以全力奔跑的姿态,谱写一曲“奔跑镇江”的奋斗华章,在新征程上跑出崭新气象、争得更大荣光。

“高科技”电力服务,

折射经济发展强劲动能

6月25日,记者见到全国劳模、丹阳市供电分公司配电运检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方美芳时,她正在向新同事传授无人机巡检的要点。“这些新设备的应用提高了我们在线路故障查找方面的精准度,也能缩短抢修时间。”方美芳说,以前排查线路故障,要爬上爬下,费时费力还有危险,现在用无人机巡检,10分钟不到就能发现故障点。

无人机巡检、采集系统实时查看停电情况、馈线自动化准确判断故障范围……这些“高科技”都是方美芳此前不曾想到的。方美芳回忆,1988年自己刚入行的时候,丹阳只有十几座变电站,但地方经济发展对用电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用电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我们能更及时地隔离故障、恢复送电,线路的分段也越来越合理,不用再像以前查故障一样,一停一条线,一查一整天了。”方美芳说。

如今,丹阳已有40余座变电站、400多条10KV线路,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近10年来,丹阳城区的配电线路由架空线路改为地下电缆,电缆长度增加了近80%。虽然电缆的线径不断扩大,但线路的故障率却在逐年下降。“十三五”时期,丹阳市全社会用电量从71.5亿千瓦时增长至87.83亿千瓦时,年度最高负荷也由131.54万千瓦时增长至167.086万千瓦时。

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近年来,丹阳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技术改造为主抓手,优化提升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和木业四大传统特色产业;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三大新兴产业;围绕人工智能、5G产业等搭建公共平台,积极导入一批前瞻性的未来产业。“十三五”期间,丹阳累计实施镇江市级以上产业项目116个,总投资628亿元。国药智能医疗康复基地、鱼跃生命科学产业园等一批省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

优服务搭“鹊桥”,

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制定国内外碳纳米管浆料行业标准、成为国内最大碳纳米管生产企业、拥有20多项发明专利……一个个闪耀的“科技光环”,让位于镇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的江苏天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碳纳米管行业内当之无愧的“领跑者”。

人才储备、技术研发、实验室建设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必备。2011年天奈科技落户镇江新区后,该区科技部门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研平台搭建、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手把手”的服务,帮助天奈科技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000万元。2019年9月,天奈科技当初怀揣而来的“初始技术”成功“破壳”,成为江苏省首批、镇江市第一家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企业。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的风口上,镇江市科技部门在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同时,着重打好“融合”牌。5月29日,首届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在镇江召开。会上发布悬赏总金额达2900万元的南京都市圈“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单,共27项技术难题,镇江发布的悬赏占据“半壁江山”。

引入东南大学校友经济产业园落户润州,赴西安理工大学开展招才引智专场活动,在中南大学等9所湖南高校设置人才工作站……镇江深化校地融合,全面提升校地产学研合作水平,举办“高校院所走进镇江”“大院大所百企对接”“院士镇江行”等活动,推动产业需求与创新成果精准对接,架好校地合作“鹊桥”,催生创新发展新动能。

2020年,镇江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第21位,全市高企总数达1188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4家,其中国家级12家,4家获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优秀(A类)。科技创新活力的充分激发,助力镇江高质量发展。

下足“双面绣”苦功,

打造独具魅力“美丽镇江”

镇江市京口区健康路街道梦溪社区中营小区建于1990年,年久失管带来不少“沉疴宿疾”。为给老旧小区“治病”,2018年8月,投资8100万元的中营片区改造工程正式开工,79幢楼原地提级出新,摇身一变成为居民的“幸福港湾”。

除平改坡、屋面防水整治等楼体改造外,让中营小区居民们感受最深的,是身边多了宽敞的文化广场,沈括、范仲淹、刘裕等与中营街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以浮雕形式“上墙”,沉淀2000余年的“中营历史”大放异彩。

进入新发展阶段,顺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镇江市委、市政府把“精美镇江”建设提升为“美丽镇江”建设。为推进“城市双修”,2018年起,镇江投入10亿元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共改造162万平方米,惠及5.44万居民。

城市建设要“面子”,更要“里子”。为做细做实城市精细化管理,镇江下足“双面绣”的细功夫、苦功夫,出台《物业管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中营小区成为   “红色物业”先行先试示范点,政府投入120余万元,优化改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社区、物业公司、物业管理委员会三方定期协商、定期集中接待、治理联席会议等制度。目前,该小区已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红色物业”示范点。

新添70个机动车位,设置两个非机动车棚;为所有楼栋安装简易扶手,方便老人上下楼;招募“红色物业”志愿者,开展浓情端午、义诊等便民系列活动……接下来,中营小区物业还将添置电子阅报栏,为高龄、孤寡、独居老人安装居家监控。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去年11月10日,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公布,镇江连续三届上榜。充满活力、富有实力、独具魅力的“美丽镇江”,正从规划的蓝图上,逐步走进现实。

依托党建“绣花针”,

串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三楼住户今晚灯亮了,明天上门对接。”6月11日,句容市宝华镇宝华花园社区的网格员王玲莉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目前宝华花园小区有三分之一人口是来自南京的租户,为随时掌握住户信息,王玲莉每天晚上“数灯”,第二天白天上门摸清有效数据。

西接南京仙林大学城、北邻南京龙潭新城的宝华,是句容“融入南京,接力镇江”的“桥头堡”。缘于南京产业、科技、人口等的“溢出效应”,截至去年,宝华人口增加近14万人。面对大量外来人口,宝华镇一手抓新城服务管理,一手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党建“绣花针”,串起基层治理“千条线”。宝华建立“1+4+58+N”四级党建网格,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的党建网格体系。依托组织网络,形成多层次的居民服务网格。2020年,宝华镇建立专职网格员队伍,全镇共划分78个自然网格、1个专属网格,配备10个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102人。

“镇上为我们统一配备了手机,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就通过‘苏格通’App上报到集成平台。”王玲莉说。去年,宝华镇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集成管理指挥中心,将原有的城管网、环保网、综治网等多网整合,打通各部门之间信息壁垒。通过网格员、综合执法队员、1000多个摄像头以及18个高空瞭望摄像机实现信息收集和共享。

入户采集信息,摸清人口底数;加强疫情防控日常管理,组织开展疫苗注射登记;进行反电诈等各项宣传工作……如果某地发生了紧急事件,指挥中心可以圈选寻找就近的网格员,发送消息及照片,通知其前往处理。通过多网融合,指挥中心每天能收集100余条信息并进行分类处理。一年多来,该中心已处理1529件上报问题,真正做到“人在网上走,事在网格办”。

志愿服务广覆盖,

凡人善举托起“大爱镇江”

在镇江高新区蒋乔街道嶂山村“老年小学”里,86岁的王顺娣老人第一次亲手写下自己的名字。学写字、做手工、练歌舞,丰富的课程给村里的老人带去欢乐和活力。嶂山村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海丽介绍,“老年小学”的30名学员平均年龄超过80岁。

今年是杨海丽投身志愿服务的第11个年头,在她看来,镇江的志愿服务已经越来越成熟。“做志愿服务,仅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肯定不行的,要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凡人善举托起“大爱镇江”。2007年,为救助患病大学生陈静,镇江“满城尽飘黄丝带”,大家纷纷解囊相助,拉开“小城大爱”的序幕。14年来,镇江先后组建了3000多支志愿者服务队,涌现出了“0511爱心家园”“金山公益”“社会妈妈”等一大批知名志愿服务集体,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关爱。

2011年由金山公益团队发起的关爱失独家庭“天使在现”志愿服务项目为全国首创,团队与157户失独家庭的近300位失独老人建立了亲人般的联系,不仅有各种常规性的节日慰问,更有雪中送炭危急时刻显真情的救助。通过团队的努力,失独老人们情感有了巨大改观,更有59名失独老人也成为金山公益志愿者。该项目还入选“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成为全国关爱失独家庭的标杆。

志愿服务的需求对象和需求内容各式各样。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需要学业上的帮助和辅导,社区空巢、孤寡老人需要子女般的呵护和关爱,特殊困难群体需要得到救助,环境保护、文明交通引导需要志愿者的参与。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志愿服务。截至目前,镇江共有注册志愿者33.4万人,已组建了教育、卫生、体育、质监、药监、供电、供水、环保等50多支行业志愿者服务队。

近年来,镇江涌现了张雅琴、赵亚夫、糜林、杨凌等一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自2003年开始“点燃生命的希望”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镇江成为中华骨髓库首个入库志愿者过万的城市;镇江8人次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志愿服务已成为古城镇江的“最美名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