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 婷
“坚决扛起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之责,奋力书写更加精彩的乡村振兴昆山答卷,为昆山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提供坚实支撑。”6月27日,在昆山市农村工作会议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推进会上,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说。现场,昆山市乡村振兴局揭牌成立。
围绕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昆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0年,在江苏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昆山位列县级综合排名第一等次。此外获评江苏省唯一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截至2020年底,昆山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320元,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缩小至1.87比1。
机械化智能化赋能 农业能干出大名堂
走进昆山市巴城镇高标准粮油生产基地,处处能感受到农业现代化水平之高。自动育秧播种流水线,浸种、催芽、上盘、铺土等流程连贯操作,整条流水线仅需配备5人,较传统流水线减少一半。小麦条播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整齐停放在库房。烘干中心配备了8台热泵型谷物烘干机,每天能干燥上百吨高水分粮食。
“全自动流水线作业,实现了水稻育秧的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高效化管理,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优势明显。不仅提高了秧苗的质量,而且节省场地,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一倍以上。”巴城镇阳澄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冯健介绍。
截至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95.3%,其中,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5%。昆山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江苏省首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
与此同时,昆山不断加快数字农业转型升级,通过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帮助农民增收、创收,以信息化抢占农业现代化建设制高点,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智慧农业“昆山之路”。
“农业已经不再是填饱肚子的营生,而是能干出名堂的事业。”智慧农业让大闸蟹养殖户常建华尝到了甜头。每天一大早,常建华就来到承包的池塘检查大闸蟹的生长情况,他对大闸蟹的习性了如指掌,这得益于当地建设的智慧农业平台。自2018年开始运行,平台就建立了19类186项2000单项数据标准,养殖户远程就可以实时监测虾蟹的水质环境,并享受鱼病远程会诊服务。大闸蟹品质和产量提高了,常建华的年销售额也水涨船高,现在他的目标是打响自己的品牌。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昆山全面摸清了稻麦、蔬菜等农业生产家底,开展农田连片和闲置地整治行动,试点休耕轮作,实施“稻+N”综合种养,打造出一批如“巴城葡萄”“润正”“上膳源”等省内知名农产品品牌。2018年,昆山市创立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昆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把“昆味到”打造成昆山市农业品牌的一面旗帜,有效促进了昆山市农产品溢价和品牌化增值。
乡村风貌持续改善
激发乡村游新活力
盛夏时节,漫步在昆山周市镇市北村,乡村道路干净整洁,白墙黑瓦屋舍俨然,房前院后见缝插绿。村容村貌提升的背后,离不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
周市镇市北村党委书记吴根平告诉记者,针对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市北村创新推出“随手拍”“五星家庭户”评选等举措,形成“全日制”保洁制度,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同时凭借管道改造、“三线入地”、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有效解决垃圾“围村”和脏乱差问题。2019年以来,市北村5次入选昆山市人居环境整治“红榜”自然村。
不仅仅是市北村,昆山近年来在全市乡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乡村风貌持续改善,获评2019年度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此外,昆山还创新实施“红黑榜”考核、“进步奖”评选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机制,提升农村环境管理的高效化、专业化水平。
6月初,昆山举行了一场水生生物资源公众放流活动,310余万尾鱼苗涌入鳗鲡湖,这已是昆山连续14年举办水生生物资源公众放流活动。昆山持之以恒推进“禁捕退捕”,开展“增殖放流”,丰富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渔业水域生态,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新契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江禁捕”重塑了乡村环境生态,也激发了昆山乡村旅游的新活力。“旅游旺季一房难求,价格从1000多元到3000多元不等。”,在淀山湖六如墩拾柒隐度假村,淀山湖强村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顾丙向记者介绍眼前的一排排民宿,拾柒隐今年初开始运营,由17栋单体建筑组成,共计70间客房,投资一亿元,着重打造华东地区顶尖的度假民宿集群。
如今,一个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乡村振兴模式在昆山正在逐步成熟。随着“一村一规划”的实施,昆山市结合各自村庄特点进行设计,同步彰显江南水乡特色的同时做到各有千秋,村庄公共绿地、绿化景观和美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在此基础上,与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乡村旅游业相结合,多渠道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出“新四军淞沪抗日根据地”歇马桥、“葫芦村”六如墩、“金砖水乡”祝家甸等特色精品乡村品牌。
构筑多层次人才体系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到养殖季节,我们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同事大概每月有一半时间扎根在昆山乡村,开展水生动物病害检测、养殖技术推广等工作。”昆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李微说,她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博士毕业后,于2015年来到了昆山,在水产技术推广站主要负责水生动物防疫工作,站里组建了17人的人才队伍,其中博士4名、硕士2名。
除了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昆山还加快培养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队伍,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两项国家级试点工作为抓手,不断强化体系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出台帮扶奖励政策、搭建载体平台,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7256余人次、认定高素质农民1377名,数量位列苏州市第一。
2017年,昆山率先成立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专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放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2018年,昆山政府出资让农民接受大专、本科等高等学历教育,把农民培养成大学生;同时,昆山还率先制定了《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守则》。这些做法在全国均属首创。
说起职业农民、蟹专家许玉凤,在巴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刚从事蟹养殖时,作为“门外汉”的她曾一度遇到各种不顺。她一边虚心请教周边养殖能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一边还买了很多养殖教材“忙里偷学”。几年摸索下来,许玉凤探索出了一套无抗全生态虾蟹混养技术,不仅回捕率高,而且青背白肚、肉质饱满口感好。随着销量的增加,许玉凤又创新大闸蟹销售模式,还加入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借力互联网销售大闸蟹,拓展了近百名分销商。
在许玉凤等乡村致富领路人的带领下,昆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典型。正如昆山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站长翟超群所说,现在做农业,要讲科技含量,善于经营管理。“将来的农民是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的群体,他们的队伍壮大了,才能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据悉,到2022年底,昆山还将新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00名,基本建成一支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这支队伍的形成,也必将推动昆山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