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发展农业产业为主导,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成效显著。
农技培训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在余庆乡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员、工程师、乡村振兴工作员、驻村第一书记下沉基层一线,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开良方”,以农技培训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县农业农村局把“学党史、办实事”搬到了田间地头,组织了64名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专业技术团队,以“群众农户点单,技术专家上菜”的方式,分片区、分类目开展茶叶种植、烤烟、辣椒、水稻移栽等现场会培训会。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现场培训会2000余场,培训农户12000人,帮助群众解决农业生产相关技术问题860件。
“我们把技能培训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让‘科技之花’在田间绽放,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路。”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游来勇说。
数字平台丰富乡村振兴内涵
以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余庆县围绕“数字经济+乡村发展”为核心,着力打造“数字余庆、智慧余庆”。
该县运用“党建+互联网”理念,在龙溪镇红军社区搭建“数字党建引领数字乡村”直播平台,邀请机关单位负责人变身“主播”,走进直播间上线解读新政策,传递党音党史,构建起干群互动、公众参与的沟通交流渠道;同时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功能模块向乡村延伸,促进网上办事更加“便捷化、个性化、精准化”,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借助钉钉和氚云数字化平台开发了“林木采伐证办理、矛盾纠纷调解申请、生猪养殖溯源管理”等应用系统,“数字党建”平台搭建短短一个月时间,全镇1万多人进入运用,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合作社服务数字化。
集体经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载体,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村强民富的远景目标,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魁龙村因村施策,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积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集中流转农户土地420余亩,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种植脆红李,120亩已投产挂果,同时发动农户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果、养蜂,发展庭院经济,在果树林下套种辣椒以短养长,用立体农业模式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农户流转土地后每年有流转土地费,还可在果园务工增加收入,同时土地作为股份入股,年底还可分红,预计今年脆红李可产30万斤左右,村级集体收入预计可达45万元。”魁龙村支书邱艺说道。
“桂花村是以小叶苦丁茶为主导产业,现在种植苦丁茶面积2170亩,周边农户长期在茶园基地务工,已带动80户村民增收致富。”桂花村市级乡村指导员姚茂宽说。发展产业的同时,桂花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接贵州泰和现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万元建设中国小叶苦丁茶种质资源库项目,打造茶旅康养、科研教学、种质资源基地。
三产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余庆县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基础,积极融入遵义市旅游发展大局,围绕“四新”抓“四化”,深挖红色文化、茶旅、康养、田园乡村等旅游要素,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启全域旅游新篇章。
以茶旅一体化为突破口,建成花山隔山门、构皮滩柏果山、关兴狮山茶海、松烟二龙茶场等大型茶旅示范点,积极打造以骑游乡村为特色的“中国第一骑游小镇”旅游品牌,连续举办八届山地自行车赛,每年吸引来二龙茶场观光、骑游的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茶区农户开起了茶庄、饭庄,在家门口吃起了“旅游饭”。
全县已建成生态旅游景区4A级景区1家,3A级景4家;正规划建设军博园军事小镇、老林河风景区、花山五子登科等旅游项目,田园乡愁、红色旅游、生态茶旅渐渐成了人们向往生态自然的热门选择。
精神文明培树乡村振兴新风
“春风小院不仅有棋牌、扑克供社区老年人娱乐,还有完善的器材供大家健身,全社区的老年人感受到了惠民政策的‘开花结果’和乡村振兴的‘拂面春风’。”红军社区75岁的老人莫正书满脸堆笑地说。
全县以“善文化”丰富乡村振兴精神内涵,推动文明村镇建设,创建“党建+春风小院”服务点,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不断挖掘钱杆舞、矮人舞、板凳舞等本地民间舞蹈,策划组织龙灯队、花灯队、高跷队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演出,让优秀戏曲舞蹈走进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让文化走进心里。
利用“村村通”小喇叭播放红色故事,以通俗易懂的“微宣讲”形式,宣传文明新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封建迷信思想,倡导文明婚俗,涵养文明乡风,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文明新气象。
生态治理提升乡村振兴面貌
在敖溪镇,村道宽阔、平坦,农家庭院干净整洁,广场上三五成群的村民或锻炼或聊天、休息,乡下的“土气儿”荡然无存,舒适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余庆是“四在农家”发源地,一直走在“美在农家”的乡村村容村貌整治的路上,以拆除违建、厕所革命、污水垃圾处理等一系列措施,打造出了松烟镇白沙水乡、二龙村玉河村寨、龙家镇黄金榜等最美村寨。
“现在我当上生态护林员后,每天都要巡山护林,宣传森林防火,每月还有800元工资收入。”关塘村生态护林员梁仁喜说道,为保护好全县森林资源,该县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了一批生态护林员,既建立起一支森林管护队伍,又防止贫困户脱贫后因缺乏保障而返贫,还巩固好脱贫成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直以来,余庆县通过实施绿色生态产业,推行“河长制”巡河制度,开展长江“十年禁渔”和森林资源“六个严禁”工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水资源保护、土壤改良等乡村生态改善项目,以乡镇为单位打造宜居村庄绿化带,推动乡村变景区、民房变民宿、田园变公园,提升乡村旅游绿化示范点品味,升级打造“四在农家发源地·美丽乡村一枝花”品牌,让乡村环境真正美起来、经济活起来。
出谋划策,产业兴旺富裕了农民,繁荣了乡村;以学促干,乡村振兴有了底气,注入了活力源泉,党员干部也在乡村振兴路上践行初心。如今,放眼余庆这片充满绿色生机的沃土,一个个生态产业园遍地开花,一个个文旅融合项目落地生根……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一幅花果丰、百姓富、乡村美的新画卷,正在余庆大地上徐徐展开。(龙琼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