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功能性中心,苏州金融的“创新表达”

2021年07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顾巍钟 孟裴嘉

通讯员 李大鹏

放眼长三角,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拥有“阿里系”金服系统的杭州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城市”,辐射苏皖赣的南京定位“东部重要金融中心城市”,处于沪宁杭“包围圈”中的苏州,如何确立自己的金融地位?

不久前召开的苏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把苏州定位为“功能性金融中心”,这让习惯了“全球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等称谓的读者对此倍感新鲜。苏州为何定位为“功能性金融中心”,有何涵义、如何支撑?记者为此专访了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党组书记谢善鸿,一位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号召,从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层干部转任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一把手的交流任职干部。

基础雄厚,苏州实体经济呼唤“功能性金融中心”

记者:“功能性金融中心”是个新提法,苏州为何这样概括自己的金融功能,是区别于周边众多“金融中心城市”的差别化定位吗?

谢善鸿:“功能性中心”是金融界对城市金融定位的专用名词,指的是为特定区域内实体经济发展和运行提供针对性金融支持功能的金融集聚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另一方面建立与本地经济相匹配的特色功能性金融体系。

苏州把自己定位为“功能性金融中心”,是基于城市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扎实的金融基础。就产业发展看,苏州是全国制造业体系中最完备的城市之一,2020年GDP超2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六位;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稳居全国城市前三位;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987家,其中境内A股1587家、位居全国第五,科创板320家、居全国第三。服务实体经济,苏州集聚了全国主要商业银行,70%的证券公司、50%的保险机构在苏州积聚,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43229家、管理基金规模超4000亿元,是全国私募投资活跃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为此今年6月召开的苏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旗帜鲜明提出金融“四标杆、一中心”目标: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金融创新、产业资本集聚、金融开放合作标杆城市,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良好协同增强效应的功能性金融中心。这个战略目标的核心,是金融为实体经济、创新经济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支撑和服务。

协同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腹地支撑

记者:苏州金融的“四标杆、一中心”彼此有怎样的逻辑关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苏州有何创举?

谢善鸿:“一中心”是目标、是定位,“四标杆”是路径、是支撑。从我们监管部门来说,目前是强化以“四标杆”为举措,进而实现打造“一中心”目标,踏实做事、坚持不懈,不断放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优势,社会各界会对“一中心”形成清晰认同和响应。

“四标杆”中,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标杆城市”是统领和关键,因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苏州有基础、有能力,也应该树起这个标杆;打造“数字金融创新标杆城市”,是利用苏州现有三项数字金融试点机遇,推动数字金融产业发展;打造“产业资本集聚标杆城市”,通过集聚发展私募基金等举措,吸引集聚高能级各类资本汇聚苏州,高端创新资源配置到创新领域,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优化资本配置;打造“金融开放合作标杆城市”,是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深化跨境金融创新,为苏州金融广聚境内境外资源。

“一中心”是要让苏州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良好协同增强效应的功能性金融中心。苏州要全面对接上海、学习上海、融入上海、服务上海,“功能性金融中心”不是重复建设、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主动接受上海全球金融中心辐射,在服务上海中促进苏州发展。沪苏金融合作要对标“伦敦-爱丁堡”“纽约—波士顿”等世界领先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经验,在数字金融、资本市场培育、私募股权、跨境金融、金融生态环境等领域贡献“长板”,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腹地支撑。

树立标杆,苏州融资成本全国大中城市最低

记者: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核心是服务实体经济、创新经济。对此苏州有哪些成功经验,又将怎样创新改革?

谢善鸿: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标杆城市”,苏州的做法、标准、成效都要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地方企业征信、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三大平台,创新出台“信保贷”“信用贷”等政策工具,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服务企业近20万家,为近4万家企业解决融资超9000亿元,其中56%的企业获得首次贷款,70%的企业获得信用类贷款支持。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0.43%,保持全国大中城市最低水平。

今年1月,苏州市区两级财政创立6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4月份基金业巨头高瓴资本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东吴证券承销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苏州项目作为全国首批试点两只基础设施公募REITs发行上市——放眼苏州,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体系加快形成,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建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标杆城市,我们要打造全国知名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便利企业获得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最全品种、最广覆盖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为吸引股权投资集聚,苏州出台专项政策规定,在国内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天使母基金在单个子基金中比例放宽40%,政府引导基金放宽至50%,加上苏州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合计出资最高比例达50%。符合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私募基金,5年内发生损失的,可按20%给予补贴等。同时拓宽市场化募资渠道,鼓励私募投早投小,提升初创型企业首投、首贷可获得性。

良好的金融生态,使苏州成为国家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田”,获批小微企业数字征信、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昆山金改区等金融领域改革试点。近期,苏州又获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市开展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创新试点。

走上前台,金融打造现代产业重要增长极

记者: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中心城市的必备功能。苏州GDP超杭州、南京,可2020年苏州金融增加值1770亿元,占GDP比8.8%,绝对值低于杭州,占比也低于南京。

谢善鸿:关于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我们要辩证看:一方面苏州GDP总量高、融资成本低,“分母大而分子小”,这对实体经济发展是好事,所以金融中心城市不应“唯增加值论”;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金融增加值占比还不高,也反映出苏州法人持牌金融机构总量还不够多,头部机构还需抓紧引进,这是苏州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应当重视的问题。

总体看,苏州无论是作为一个产业加速发展的制造业大市,还是一座常住人口接近1300万的特大城市,都需要金融业“走上前台”、提供高质量支撑。将金融业作为现代产业重要增长极,对苏州建设特大城市、发展高水平服务业,进而成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苏州不久前发布《关于推进苏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苏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支持金融产业发展、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营造金融生态环境3方面出台了25条措施,积极吸引金融企业总部、一级分支机构、专营机构和专业子公司等落户苏州,提升城市金融服务能级,对重要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支持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增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资本规模、实现外溢发展,提升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兴金融业态,引育机构发展,带动产业投资。

文件对金融业扶持力度超过了以往历史任何时期,堪称国内城市中的最优标准。我们力争以最好的金融基础设施、最优的金融服务理念、最佳的金融生态环境,“创第一、争唯一”,打造匹配苏州城市地位、满足苏州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功能性金融中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