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开艳:加强苏锡常与上海科技创新协同

2021年07月14日 10阅读 来源:无锡日报 2019-06-25

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现状来看,作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协同重要战略性举措的G60科创走廊,目前已经升级至3.0版本,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是G60科创走廊辐射地区主要为浙江和安徽,截至目前,其对江苏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并不显著。苏锡常作为江苏省经济体量最大、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都市圈,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G60科创走廊沿线的浙江和安徽等地区城市相比,苏锡常与上海之间的科技创新协同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布局与政府规划引领,其协同步伐较为滞后。本文拟在梳理目前苏锡常与上海科技创新协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苏锡常与上海科技创新协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苏锡常与上海科技创新协同存在四大问题

苏锡常政府和企业对与上海科技创新对接诉求较为强烈,但是在现实当中,上海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对苏锡常溢出效应不强,且对苏锡常溢出效应呈梯度趋势递减。

无锡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围绕主动对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提出六大空间战略,其中就有“找寻城市发展源动力,强化人才智力创新联盟”,明确提出要加快融入上海人才智力创新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人才资源及成果的集聚效应。苏州的昆山市委市政府印发《对接融入上海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明确提出实施科创资源对口对接计划,加快与上海科研平台和创新主体的对接,探索离地飞地式创新合作以及推进人才引进交流等。常州市则在每年举办5·18展洽会”,积极对接上海的科教创新资源。总体而言,苏锡常政府和企业在对接上海创新资源方面具有强烈的诉求和较高积极性。

但是从苏锡常与上海科技创新协同的实际情况来看,上海丰富的创新资源对苏锡常三市的溢出效应十分有限。以苏州市为例,苏州市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的过程中,苏州市政府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21家;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13家,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11家专业研究所。而苏州作为与上海接壤的城市,并未就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上海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较为深入的合作。且从三个城市与上海高校合作的情况来看,上海对苏锡常三市的溢出效应呈梯度趋势逐渐减弱(苏州最近最强、无锡次之、常州最远最弱)

苏锡常与上海之间现有科技创新协同与合作成果大多为民间企业发起,且基本都是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之外进行的,协同合作深度有限,政府层面对创新资源的对接和引领仍需进一步加强。

总体而言,苏锡常的企业在与上海科技创新协同过程中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合作项目均是由企业自行发起。以常州为例,2016-2017年常州市与上海高校院所合作项目共计16项,其中仅有2个项目的合作方为常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其余14个项目均由常州的企业主动发起。政府层面对创新资源的对接和引领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显著。无锡市在与上海创新资源对接当中,园区企业自发对接居多,在系统研究、人才引进、开放合作和公共服务等软环境方面对接不多,总体统筹创新资源层级偏低。

此外,通过走访调研得知,这14个项目的常州企业与上海高校的合作深度十分有限,项目中的大多数常州市企业仅仅获得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品牌效应,在真正的研发创新过程中,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际参与度极低。

苏锡常之间以及苏锡常与上海之间就创新人才资源存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关系,上海对苏锡常“虹吸效应”仍然存在。

苏州、无锡和常州市政府部门近期纷纷出台以吸引高端人才为目的的人才政策措施,政策优惠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人才争夺十分激烈。但是从苏锡常政府部门的人才引进政策来看,其人才引进重点对象基本都集中在汽车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高技术人才。苏锡常过于同质化的产业结构增加了创新资源的配置和竞争成本,降低了苏锡常地区的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与此同时,上海凭借优越的政策条件从苏锡常各大高校当中挖角学科带头人等高级人才,比

如上海大学从江南大学挖角该校王牌专业——设计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此外,苏锡常众多企业反映其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在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跳槽至上海工作。上海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对周边地区城市的上述“虹吸效应”,将对加强上海与苏锡常之间的科技创新协同至关重要。

园区对接与合作是目前苏锡常与上海进行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协同的主要探索,但是政策协同力度不够导致园区对接与合作面临瓶颈。

以无锡市为例,无锡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本市重点园区与上海张江核心区、紫竹高新区、漕河泾开发区和临港等重点园区对接,重点吸引细分行业龙头型研发机构来无锡发展,实现园区间科技创新对接。但是在推进过程中,由于上海的园区优惠政策力度很高,而无锡受制于自身财力资源没有办法向上海看齐,导致上海龙头型研发机构入驻无锡园区的要价成本使无锡难以承受,园区对接难以进一步推进。常州和苏州也面临和无锡同样的问题。

苏锡常如何加强与上海科技创新协同

借鉴G60科创走廊建设模式和经验,以上海与苏锡常为主线,打造“沪宁科技创新走廊”,推动苏锡常与上海科技创新协同以及长三角地区整体高质量发展。

G60沿线城市相比,苏州、无锡和常州在产业协同方面与上海更加紧密,具备融入上海以及打造共融共生一体化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区域协同机制的产业基础。以“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为一线构建“沪宁科创走廊”,围绕创新协同、产业融合、互联互通、机制完善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打破G60仅对接松江的局限性,以上海充裕的创新智力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溢出为目标,探索区域性“研发创新资源合作——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创新产品市场推广——创新收益回馈与技术更新”的创新领域闭合式循环模式。在推动苏锡常与上海科技创新协同的同时,与G60科创走廊遥相呼应,实现长三角地区创新协同全覆盖。

整合上海与苏锡常园区创新与产业资源,深入挖掘苏锡常产业与功能比较优势,打造区域产业园区联合体。

上海拥有众多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国际一流技术、国内领先的央企国企,建议上海以自身创新资源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纽带,由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为推动力,与苏锡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联合体。即将各个产业链条的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等不同环节进行区域性分工,比如上海的园区更加专注于研发创新、苏锡常地区园区根据各自优势产业,承接上海的创新成果转化任务,然后再对其进行市场推广。政府部门则通过协商与沟通,完善区域间政府与企业部门之间的利益共享与分配机制,扫除行政体制上的障碍。上述产业园区联合体的构建,也将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

上海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推进部分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进行所有制试点改革,引入民间(企业)资本,打造混合所有制科研院所。

目前上海的大部分科研院所都是事业单位编制,其与产业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存在制度性障碍,造成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资源与企业的产业转化能力之间的资源错配和功能错位。因此,建议上海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过程中,要发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从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环节——科研院所进行所有制改革。即以部分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作为改革试点,引入民间企业资本入股科研院所,打造混合所有制的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市场需求信息以最快速度被吸收转化为全新的科研成果,全新的科研成果又可以被企业进行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以此来提高上海与苏锡常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利用效率。

进一步推广上海“创新券”制度,强化上海与苏锡常之间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建议上海就“创新券”制度与苏锡常地区政府和企业加强合作,在苏锡常地区推广“创新券”制度的同时,通过合理设计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实现上海与苏锡常地区“创新券”通用化,以强化上海与苏锡常之间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真正促进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的“同城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