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三角的水,如何更安全?

2021年07月14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任俊锰

近日,由太湖流域管理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共同编制完成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

《规划》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太湖流域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达到较高水平;到2035年,长三角区域全面建成现代化水安全保障网络,长三角特色水文化全面弘扬,水安全保障能力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三角的水,如何更安全?

共治共享

长三角的水,涉及长江、淮河、太湖流域以及东南诸河流域。这一区域人口和产业密集,经济发达。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文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的水安全中,防洪是重要的底线,因为这里“淹不得,也淹不起”。

长三角地区经济体量大,污染排放总量大,河湖水生态环境形势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太湖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湖泊,不仅是流域洪水集散地、水资源调配中心,更是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晴雨表”。太湖治理已经持续多年,已有共识:污染在水里,根子在流域。

太湖沿岸城市污水处理率动辄90%以上,为何依旧污染严重?这是因为各地污水收集率还不高,使得污水处理效果自然打了“折扣”。较为常见的是,一些老房子阳台上的洗衣机直接接入雨水管网,后被直接排放。要真正实现入湖污染物减少,更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这与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

控源截污成为太湖治理必须要抓的“牛鼻子”。正因入太湖污染物依然超过水体环境容量,导致蓝藻等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出现。虽然太湖已连续12年安全度夏,但在吴文庆看来,这是一种“紧平衡”,富营养化带来的蓝藻生成条件依旧存在。未来,太湖治理中,对于入湖河道污染物的监测,将从污染物浓度和总量两方面着手。

解决好水问题,发展好水优势,保障好水安全,正是《规划》出台的重要目的。《规划》提出,长三角地区将加强饮用水水源互备互济,探索建立饮用水水源省际联保联动及应急供给机制,形成太湖、太浦河、新安江、长江多源互联互通的饮用水水源布局。

创新样板

《规划》指出,长三角将打造“水利改革创新新高地”。

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太湖流域率先探索出“河长制”改革,并在全国推广。如今,长三角地区正探索跨行政区的联合河长,这得益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推进。

2018年以来,太湖流域管理局联合江苏、浙江、上海建立了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沪苏浙创新水管理机制,建立了青浦、嘉善、吴江联合河长制,青嘉吴三地还在探索供水市场化改革运作机制。“长三角的水市场潜力巨大。”吴文庆介绍,在水利投融资机制方面,示范区已经引入长江三峡集团等企业成立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未来有望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

长三角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创新。比如,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探索就持续了多年。吴文庆表示,未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是监测指标要更全面,做到水量、水质同时监测,同时作为生态补偿的考核依据。补偿方式也应更加灵活,比如可以设立联合基金,其中下游应承担起更多责任和出资份额,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上游水环境治理项目,对节水减排效果显著的园区、产业项目等进行奖励,促进上游节水减排。《规划》推进过程中,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机构还要与各地发改委、水利部门、生态环境部门一同积极探索突破,推动建立“长三角流域生态补偿样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