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成瑜 陆洁晴
7月11日,2021年(第十三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吴江分会场暨吴江国际精英创新创业洽谈会拉开帷幕,吴江这座活力之城、创新之都,再次热情地向海内外英才抛出橄榄枝。
如今正值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突破期,本届精英周的举办不仅奏响了吴江加快集聚高精尖人才的鼓点,也折射出吴江产才融合战略的发力点与创新点,对吴江乃至整个示范区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
免费参观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特色传统文化产业园区、民俗博物馆等,免费体验“非遗”技艺,领略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开放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公共体育活动场地,通过三地联合举办人才体育活动(比赛)等形式,为人才提供免费公共体育服务……本届吴江精英周开幕式上,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峰人才联合激励计划”的正式发布,一份集聚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最优质公共资源的人才专属礼遇清单揭开面纱,令每一位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幸福感“爆棚”。
作为全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吴江对于人才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但面对各地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吴江要想进一步博得高层次人才的青睐,突围的关键在于紧抓一体化示范区的国家战略红利,亮出更多引才留才的“硬核”招式。
开幕式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机械专业高级职称联合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的成立,为吴江装备制造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更为畅通的职称评审通道,将从人才引育角度巩固产业先发优势。而吴江联合青浦、嘉善,针对获评地方各级各类领军人才计划(或经实施单位认定的相当于同等层次)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跨区域”“全链式”激励体系,则是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加快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城市对一流人才的吸引力。
本届精英周上,吴江还发布了新一轮“55352”工程,其中提出围绕优秀人才“生根服务”,全面推进示范区人才协同服务;用好示范区跨区域申办“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政策,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单一窗口”服务;推进改革创新举措在先行启动区先行先试等内容。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苏州市政府党组成员、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唐晓东认为,吴江既有求才若渴的热情,又有创新创业的活力,此次更是拿出了引才留才育才的硬招实招,推动示范区相关改革任务先行先试。
用好现有产业优势发展新经济
“吴江不仅产业优势明显,而且拥有完善的扶持政策,对我们这样的初创团队十分具有吸引力。”在本届吴江精英周主会场,苏州峰和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携“基于无线传感网的节能项目”,签约落户吴江东太湖度假区。公司执行董事焦万果说,他们之所以选择吴江,正是看中了这里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优厚的人才政策,有利于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成长。
一直以来,吴江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全力打造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创新创业的沃土、成就梦想的乐土。当前,全区共有23万多家市场主体,8.6万多家民营企业,其中一大批科技人才企业发挥了强力的带动作用,形成了以赛伍、迈为为代表的光伏产业群,以绿控、智华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群,以微康、众合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以澳冠、中瑞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群等,为吴江新兴产业培育了新动能、新引擎。
在吸纳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吴江的策略绝非广泛“撒网”,而是以产业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重点“捕捞”。吴江锚定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和生态型湖区经济,从产业契合度、环境友好度、创新浓度和经济密度出发,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本届精英周面向吴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点邀请了5G产业、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半导体、光电子、生物医药(含医疗器械)、纺织新材料等领域,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来吴江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突出示范区资源共享优势,以人才为引领,通过技术赋能、金融导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聚变。
在吴江精英周吴江开发区分会场,科创载体青禾创客中心正式开园启用,20多家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类科创型企业率先入驻,苏州欣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欣协生物专注于医疗器械研发,今年通过“人才+科技+基金”联合引才机制落户吴江开发区,主要研发团队有10多人,由上海交通大学专家和海归精英组成,研发的细胞药生产工具将突破“卡脖子”技术,量产后可以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
瞄准大院大所挖“金矿”
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与吴江开发区签订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及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深入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创项目落地,扩大吴江开发区产业集群效应。
面对当前强烈的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吴江瞄准国内外科研机构、大院大所等“人才金矿”,以合作共建等形式,积极引进和支持一批高质量研发平台载体,为人才项目搭建孵化成长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就是吴江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校地共建的标杆项目和亮眼名片。自2011年在吴江建院以来,清华汽研院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热点技术领域,先后组建了30多个技术研发团队,培育了混合动力系统、全景泊车系统等10多个打破国外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拳头产品,累计转化重大科研成果70余项,孵化上下游企业超150家,集聚了一支总规模超1500人的创新创业队伍,建成了苏州唯一、全省第9家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形成企业成长与城市发展互融共生、互利共赢的生动局面。
吴江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之路正越走越广。人大商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在汾湖高新区揭牌;青岛大学—苏州大学—中科院苏州自动化研究所联合中科飞梭长三角纺织智慧工厂技术转移中心在盛泽镇启动;苏州中科视觉物联研究院、苏州智能检测技术研究院(英国剑桥离岸孵化器)落户吴江开发区……在本届精英周上,一批国内外科研机构、大院大所、高校与吴江“结盟”,助力打造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吴江当前形成的良好发展局面,离不开对接大院大所资源的战略思维、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科协主席、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看来,通过积极对接大院大所,吴江必将在产业转型上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