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美丽常熟”迈向人才新高地

2021年07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韩 雷

设立王淦昌科学技术奖、启动建设常熟(虹桥)国际人才港、超过700个项目落户、132个创新创业项目完成落户注册……7月11日,在2021年(第十三届)苏州(常熟)国际精英创业周上,常熟拿出一揽子丰厚的人才政策,吸引天下英才纷至沓来,为常熟产业转型提效积蓄新的发展势能。

迈入“十四五”,新一轮发展大潮奔涌而来,“美丽常熟”建设的蓝图全面铺开,常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常熟正致力于搭建最佳平台、提供最好政策、配置最优资源,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以产业优势广揽英才

6月29日,常熟高新区与百度、苏州兰德集团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项目。百度将以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在常熟建设“一基地、两平台、三中心”,即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创新孵化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中心、创新示范中心及安全生产示范中心。“我们将立足常熟,服务苏州和长三角的制造业,利用AI技术优势,优化企业工艺流程和调度管理,助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益。”百度副总裁李硕说,“选择常熟看中的就是这里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我们将不断加强人才配套和培训,引进产业生态伙伴,更好服务本地需求。”

当前,常熟正处于“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像“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项目这样的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人才项目相继落户,对常熟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对此,常熟建立“双招双引”工作机制,成立一体化招商引才机构,选优配强招商引才干部队伍,围绕成果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目标,以考核手段促进区镇联动,推动高端人才创新优势加速转化为产出优势。

一系列“双招双引”创新方法出炉,让招才引智更具精准度和实用性。专门发布《常熟市2021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涵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超百个岗位亟须专业人才“揭榜挂帅”;联手国内外知名引才机构,打造引才国内、国际“双循环”工作机制,共同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引、育、用、留”新格局;实施人才举荐制,经人才举荐专家联名推荐等程序后,可直接认定为市高层次人才或入选相应人才计划……

截至今年5月,常熟人才总量达39.19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3.11万人,累计引进、培育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37人,省“双创计划”98人。

创新引人留人“软服务”

“当初选择常熟作为创业第一站,至今仍然觉得十分幸运。”在苏州(常熟)国际精英创业周上,苏州聚复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小帆十分感慨常熟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帮助。该企业在2014年落户常熟,主要从事3D打印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今年预计将实现2.5亿元的销售额。“公司成立至今,在资金、社会资源、创业经验等方面都面临着极大挑战,幸好有政府部门一直主动对接我们的发展需求,帮助我们协调解决各方面问题。尤其是去年,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3D打印越发体现出优势和前景,公司获得了新一轮成长机遇,地方政府积极帮助我们做好未来工厂的布局和规划,以实现扩产需求。”

人才服务只有“升级版”没有“终极版”。常熟始终围绕打造最有比较优势的县域人才培育高地目标,在住房、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推出“一揽子包办的软服务”,打好人才服务补丁,为人才创业服下“定心丸”,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借沪苏通铁路常熟站通车之机,推出“沪虞畅行双创加速”常熟人才专属高铁礼遇,为经上海来常考察人才报销往返高铁票,累计审核通过1377人次;提供各类购房、租房补贴和至少1000套人才公寓,解决人才来常的“房子”问题;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个优质公办学位,满足人才的“孩子”教育需求;提供“健康护航”服务,设立特约门诊,开通本地就医、赴沪苏宁转诊绿色通道,并解决高层次人才未成年子女医疗保险问题。

优质的软服务,让人才对常熟的黏性越来越强。作为省双创人才,苏州艾科瑞思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敕在2010年落户常熟经开区,一到常熟,立即有人为他提供全方位“打包式”服务,这令人生地不熟的王敕全家赞不绝口:“接连安排我两个孩子顺利入学,购房时给予50万元购房补贴,都是实实在在的政策礼包,而且全程专人对接,非常周到。”苏州艾科瑞思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唯一产品进入世界前十大封装厂量产产线的国产集成电路装片机厂商,打破国外对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双创”持续释放新动能

“这笔产业发展资金对于我们布局氢燃料产业无疑是雪中送炭。”苏州英特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斐君十分激动,因为她拿到了苏州高新创业投资集团融享投资管理公司的3000万发展资金。英特模是一家专注汽车测试和研发的高科技企业,目前正在布局氢燃料产业。“常熟的人才政策不断创新,应对新情况,采取了很多创新的举措,令我很感动。我们将始终专注研发,并抢抓机遇向氢燃料电池领域探索,利用好资本市场,加快融资进程,打造国内高端的汽车检验检测测试中心。”

今年4月,常熟推出“海棠无忧·虞才同行”昆承英才伙伴计划,集成政府部门和市场化机构工作力量,为人才企业持续导入外部资源,提供精准服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常熟精选了31家质地突出、发展良性、前景广阔的人才企业,由各经济部门抽调的10名海棠尖兵负责联系,通过建立服务清单和“一企一档”,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目前,首批入库企业已获得机构投资的达23家,通过走访掌握了入库企业的基本面情况,并形成企业档案。

对于手握技术、项目的人才来说,创新创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资金资本。常熟创新人才资助方式,打造“常易融”金融服务品牌,推出“苏银人才贷”,为48家人才企业授信9.2亿元。根据方案,人才企业无抵押信用贷款最高可达3000万元,人才个人无抵押信用贷款最高可达1000万元。截至去年底,已通过“苏银人才贷”金融服务发放超15亿元贷款,惠及99家人才企业。同时,常熟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创新“拨+投”的组合扶持方式,通过常创股权投资基金、新动能产业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强化“人才投”。

一批科技人才企业的到来,正加速释放常熟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去年,常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开票销售总额229.73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超亿元7家,超千万元63家,规上企业37家。一批人才企业进入爆发期,贝塔科技、京创电子等企业估值快速增长,一径科技、臻迪科技、重塑能源等新赛道引领企业已经开始规模化量产,已有9家创业企业估值超10亿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