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东北地区应积极利用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对内开放为抓手,形成竞争有序的东北区域大市场,充分利用装备制造业优势,整合东北工业价值链,培育技术创新生态,重构技术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并不断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中,开放、市场和技术是三个相互关联的关键环节,以开放形成技术与市场的互促机制,是东北工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实现路径。
融入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围绕分类产业精准施策
东北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找准定位,优势互补,对产业进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融入全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的大局。具体来看,当前东北地区支柱产业的总体情况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五”计划时期重点布局的资源类产业项目。这些产业项目如煤矿,基本上已经枯竭。这些产业面临的问题不是重振而是善后的问题,涉及生态修复等事宜,作为工业遗产可以转型为新的项目,如旅游文化项目等进行再利用。第二类涉及的产业项目比较多,大多是处于竞争性行业的项目,如钢铁等产业。这类大型国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急需加快市场取向改革以重新振兴。
第三类是东北实现全面振兴需要重点解决的产业。它们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主要是制造“国之重器”的装备制造企业。这类企业代表东北地区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实力,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研发的重大技术装备屡次填补国内空白。但毋庸讳言,有的企业“叫好不叫座”,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研发的重大技术装备,其市场需求和实际用量却很小,且利润空间被海外同类装备企业以大幅降价的方式严重挤压。对这类产业,应明确以产业政策驱动企业进行“技术追赶”。一是从过去补贴生产者转向补贴使用者。这既可以刺激高技术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可以在市场竞争中遴选出用户心中真正的“国之重器”。二是鼓励国内用户在技术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优先使用东北企业生产的“国之重器”,以形成新的国内价值链在地区间的循环。三是鼓励这些企业开发民用产业,以支撑高技术投入和职工福利改进。目前我国的“国之重器”企业大多专注主业,较少开发民用产业。这方面可借鉴一些国际装备巨头的做法,如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等,一方面生产大型装备,拥有先进技术,一方面以技术为依托孵化生产市场需要的民用产品,用民品利润支撑高技术研发投入,支持员工福利改进,从而形成集团经济内部的良性循环。
构建统一大市场,激活工业企业创新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应以对内开放为抓手,破除市场壁垒,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中性竞争原则,激活企业发展活力。利用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习俗相近、血脉相亲、文脉相连的天然优势,搭建一体化平台。学习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如一体化推进东北地区对内开放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组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四省(区)高级别联席会议,定期商讨,议题涵盖东北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养老医疗体系一体化、各种地方标准体系互认、投资壁垒的消除等。此外,在推进东北市场一体化建设和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应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如构建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推进机制及补偿机制,保障参与主体的应得收益,保证构建东北区域统一大市场的顺利推进。
建立竞争有序市场,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地方政府应积极转向服务职能,营造自由宽松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此外,应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国有企业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主体,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先进生产力,如果国企不能实现创新发展,必然导致老工业基地技术的退步。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应以科技创新和盈利能力作为国企负责人主要考核指标,并与个人绩效挂钩。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其聚焦主责主业,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同时为市场新生力量腾出更大发展空间,为东北地区大市场的形成注入活力。以竞争中性原则强调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平等地位,破除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依附,建立平等的竞争地位,以创新和效率为导向,提高所有市场参与者的竞争力。有效的市场要求国有企业想要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整合工业价值链,培育技术创新生态
东北地区在基础工业材料制造业、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相关领域,具有国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这是振兴东北工业的突破点和抓手,如沈鼓、沈飞、一汽、哈电等优势企业可以凭借前期积累的技术优势,整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内部的工业价值链,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让企业聚焦于核心业务,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延伸工业价值链,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鼓励中小企业把中间产品做细做精,建立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隐形冠军”,使“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工业价值链。
在强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内部工业价值链的同时,注重加强外部工业价值链,利用贸易全球化受阻、国内市场快速扩张之机,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品大力推向国内市场。利用逐渐扩大的国内需求,迅速把产品做精做强,先从优势产品上打开突破口,为其他企业释放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实现整体工业振兴。引导国内的工业中间品流向东北老工业基地,鼓励国内工业企业购买东北自产工业设备,培育东北重工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同时,鼓励东北工业企业建立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工业关联,尽量在国内市场采购中间品,消除东北工业产品在国内的流通壁垒,延长国内工业链长度,增强东北工业发展韧性和根植性,形成国内区域间有效协同的工业价值链。此举除了强化国内工业价值链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融入国内工业价值链,能够分享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红利,延长国内工业价值链,将工业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留在国内,这对国内的工业企业来说,将形成巨大的技术创新动力。同时,将国内竞争机制引入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区域间联动发展。
培育开放新高地,推动工业“引进来”“走出去”
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是对内开放的延伸和支撑。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内开放的紧迫性超越对外开放,应以对内开放整合东北区域市场,提升发展质量,带动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应遵从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减少东北区域内的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其中既要降低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成本,也要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如探索在东北区域内互认关乎劳动力切身利益的保险和公积金。其次,对内开放资本市场,消除外来资本的投资退出限制,增强资本流动性和市场活力。此外,开放企业的融资限制,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再次,逐步放开户籍对人员流动的限制,这对于东北对内开放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可以释放大量农业户籍人口的潜在需求,并激活劳动力红利,成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统筹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内部与外部双循环,把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以对内开放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层次,通过东北地区内需的扩大,市场机制的完善,虹吸国内外创新要素“引进来”,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让企业有能力“走出去”“走上去”。深度开放中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都可以成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途径和手段。“引进来”可以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引进跨国企业所控制的垂直一体化全球价值链,或建立市场交易型松散的全球价值链;“走出去”则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手段,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在这方面,可以学习东部沿海地区在开放中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既有经验,汲取教训。比如,更新和建设基础设施,东北地区当前急需建设北部的出海口;在营商环境方面,政府应不断优化制度环境,改革落后的企业组织制度。再如,要避免走“市场换技术”的老路,实践证明,只有自身研发水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通过产业链吸引外资,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好地嵌入全球价值链。此外,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亚中心区位优势,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如共建工业园区、自贸试验区,把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成对外开放新高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