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沙7月19日电 位于长沙县西北部的北山镇,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以农业为主体,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经济形态。早在上世纪70年代,农业和湘绣产业曾一度带来北山小镇曾经的辉煌。但现如今,大城市虹吸效应让年轻人才离开乡村,农村留存下来的从业人员老龄化、散户化特征凸显。曾经的乡村记忆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面对乡村传统产业传承人不足的窘境,今年6月,长沙乡村振兴产业人才系列政策的发布送来了乡村人才振兴的春风,北山镇乡村振兴办的工作人员在接到政策后,立马组织全镇村(社区)农业专干、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负责人召开政策宣讲及答疑会。邀请长沙县乡村人才政策第三宣讲组成员现场解读新政策,手把手指导全镇种养殖大户等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申报条件的人员开展申报工作,让镇上的“土专家”“田秀才”也能戴上人才帽子,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北山镇官桥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罗学是这次“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申报人之一,在宣讲会现场他很激动地说:“我作为一个仅有一技之长的农民,2012年开始从事土鸡养殖,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参加了培训进修,不断钻研技术,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土鸡年产出1.8万羽,现在还可以享受人才政策,成了‘土专家’,让我们今后带动群众致富的底气更足了。”
除了集中指导申报,镇乡村振兴办的宣讲员们还分批次来到分布在村落小巷中的各个绣庄指导湘绣匠人们申报“乡村工匠”。走入北山村绣庄,平均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绣工们正在飞针走线,赶制湘绣制品。
“我们干这行收入不高,平均每月才两千元不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愿意干这行的人不多了。”从事湘绣行业近50年的绣工陈端华感慨地说。
曾经作为北山经济收入重要来源的湘绣产业正面临绣工老去,后继无人的突出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近2000名绣工,到目前不足500人,以前母教女、姐传妹的湘绣“家传”模式难以为继。
现场的绣工们在宣讲员的指导下纷纷拿起手机踊跃申报“乡村工匠”。“我这个初级如果申请成功,一次性补助2000元呢,三年后还可以申请晋级为中级,我们手艺人能有个乡村工匠认定证书,感觉更被社会认可,更有盼头,也能吸引更多人来从事湘绣行业。”北山村绣庄负责人李金银带着喜悦之情说。
作为农业生态大镇的北山镇在收到乡村振兴产业人才系列政策的利好消息之后,从6月上旬至今,以集中宣讲、上门指导、开办人才服务窗口、公众号推文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到政策宣传广覆盖,一对一指导申报。截至7月19日,共申报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认定1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34人,乡村工匠认定52人,乡村名匠工作室认定1个。其中包括种植、养殖、湘绣、山歌、布龙等各领域乡村人才。后期,除了做好人才政策宣传,还将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乡村人才职业培训,继续做好乡村人才培训培育工作。(孔维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