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值盛夏酷暑,炎热难耐,但走在云南省漾濞县瓦厂乡瓦泥午村,田间的一抹绿色给人送来一丝清凉。定睛一看,硕大的荷包豆挂满树枝。“这是几个年轻人的种植成果,豆子一结,百香果一挂,他们就舍不得出去打工啦!”漾濞县瓦厂乡党委书记吴云超指着缓坡上的种植基地说。
吴云超介绍,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瓦厂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带动提升作用,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对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让党史学习教育走入群众心坎。瓦泥午村党支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新型农业产业,鼓励发动青年群体回乡创业,并搭建发展平台,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激励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争取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政策正当时,可是实际难题也摆在面前。回乡创业的投资者要发展新型农业,很难租到连片的土地,无法实现规模种植。与此同时,因传统的耕作方式效益较低,土地丢荒,农户既不耕种,也不愿意租出。如何突破土地制约瓶颈,把产业壮大起来?年初以来,党支部加强研究探索,以支部桥梁纽带作用为切入点,成功破解这一难题。为了动员农户租地、了解种植的简单易操作性,瓦泥午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发动党员到每一户农户家,同他们算生活账、算经济账,让群众了解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租地意愿增加、打工积极性逐渐高涨。
“一开始,附近的农户对新型的农业产业不理解,不愿意租地,考虑到村里的党员更加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党支部就发动党员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现在三十多户都把地租出来,很多附近的农户不仅租地还在种植基地打工。”瓦泥午村党总支书记常于信说起这些,嘴角不自觉上扬,自信满满。
“租地时间为15年,我们按照前三年每年300元每亩、后三年每年400元每亩、第七年开始500元每亩的方式,鼓励农户长期租地,年底有分红有地租。另外优先安排租地的农户到基地打工,每人3000元每月。这样一来,家里收入增加,农户自然愿意参与其中,长期在基地打工的有30人左右,农闲时节到基地打工的有70人左右。”基地负责人常超说。(黄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