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纪事

2021年08月19日 10阅读 来源:经济日报 2021年8月9、10、11日

7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浦东如何乘势而上,把引领区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经济日报记者近日探访浦东新区,感受这片热土的活力、动力与潜力。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

一、改革之城蓄力攻坚

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个保税港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一系列“全国第一”在LED屏上滚动着、变化着,拼接出30年的创新创造。展板中间写着两行字“浦东正在不断创造第一,每一项都让自己离世界更近”。在“网红打卡点”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上,这个动态展板让人难忘。

敢闯敢试是上海浦东的品格,而立之年的浦东,创造了改革开放的传奇。

“浦东要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浦东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推动改革,站在“企业侧”“群众侧”的角度,针对企业开业、项目开工、人才引进、做强产业等“一件事”深化改革,改革的浪花在这里奔涌。

“一业一证”:变碎片化制度供给为精准制度供给

合欢路2号,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内,每个工作窗口都摆着牌子“我们的追求——只说Yes不说No,窗口无否决权”。这里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创造了“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找茬”机制、“窗口无否决”机制等举措,共有51条浦东经验向全国推广。

730日中午12点半,综合帮办服务台前,工作人员张志豪耐心地接待客户。“这一项需要带身份证、公司地址资料,网上填好后,自动生成相关资料,我们这边可以帮您打印出来。”他把提示项一一划出,并为客户讲解,只要“进一个门,到一个窗”就能搞定。

这是“一业一证”改革后的日常一幕。20197月,浦东新区在“证照分离”改革基础上首创“一业一证”改革,试点范围是区级事项,打造“证照分离”改革升级版。2020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浦东“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标志着这项改革从浦东的自主试点上升为国家级改革,将25项国家级事权委托浦东受理、发证。目前,31个试点行业全部落地,相关改革已在上海全市复制推广。

改革推行前,企业开业要办数张许可证。以开一家便利店为例,要办理食品经营、酒类商品零售、药品经营、烟草专卖零售等5张许可证。企业要准备5套材料,往返各部门及窗口递交材料,部门之间若有不同意见,还要反复沟通协调。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办证难是企业的痛点。能否从企业侧的视角,把各种许可证集成起来,设计一个企业找得到、看得懂、办得快的市场审批制度?浦东新区区委办副主任肖林说,“一业一证”改革将市场主体进入特定行业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证准营”。改革着眼点从“政府侧”的单个事项改革,转向“企业侧”的围绕一个行业的系统集成改革,解决企业进入一个行业“不知道要办什么证”“不清楚如何办”的困扰,把企业无边界的申报准备转变成政府无边界的集成服务。

改革推行两年多来,成效如何?问卷调查显示:91%的受访企业对此项改革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全程网上办理”“耗时更少”“跑得次数更少”是企业最强烈的感受。

“改革来自现实问题的指引,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指向正确的方向。这是一种政府服务制度供给的最优模式,解决了条线分割等问题,把原来碎片化的制度供给转化为系统集成的精准制度供给。”肖林表示。

“一业一证”改革解决了“准入不准营”问题,激活了一池春水。截至2020年底,超过41万户市场主体活跃在浦东。未来,改革还向个人事项办理、工程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拓展,让市场准入像“网购”一样方便。

五票统筹:重大工程不再等“票”开工

729日,浦东足球场旁边,金色中环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这是上海的一个‘绿肺’,是金桥城市副中心的一部分。我们公司承建足球场周边110万平方米建筑开发量,包括住宅、商办、市政设施等,新区去年启动金色中环建设以来,截至今年6月已全部开工。”上海浦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鸿伟指着烈日下塔吊林立的工地告诉记者。

火热的建设项目背后,一项静悄悄的改革正在推进——“五票”统筹。

何谓“五票”?这是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得以推进的5张“门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地票”、征收安置房源指标的“房票”、水系占补平衡指标的“水票”、林地占补平衡指标的“林票”及绿地占补平衡指标的“绿票”。

作为建设项目资源性指标,企业经常为获得这“五票”而奔波。2020年,浦东率先在全国实行“五票”统筹,出台了实施办法及操作细则,明确提出各部门根据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和实施库年度计划,确保项目报批前落实各项指标的平衡计划,重点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民生项目应保尽保。

“‘五票’审批涉及浦东新区发改委、建交委、生态环境局等多个部门。过去,建设单位要‘挨家挨户’找票源,政府部门负责审批,容易出现‘四缺一’‘三缺二’,既影响项目推进,也造成指标闲置。”上海浦东新区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杜玉良说,“通过制度创新,我们已实现各行业主管部门主动统筹、筹措提供。”

这一改革再次创造了全国第一:通过政府投资项目资源性指标配置机制系统化改革,将原来的建设企业“上门求票”转为指标管理部门“主动供票”,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

杜玉良说,以往“五票”筹措往往在重大工程启动后才开展,且这些指标多由建设主体自行编制平衡方案后再提交主管部门审批,经常影响工程项目进度。如今,“五票”筹措好再动工,资源配置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也为今后建设做好了储备。2020年,有262项重大工程实现“地票”“房票”应供尽供,“水票”“林票”“绿票”基本落实,共计完成开工35项、竣工43项,年度完成投资超年初计划7%

突破瓶颈:让企业心无旁骛创新

“创新药”是浦东重点培育的六大硬核产业之一,不断深化的改革举措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是上海近年来着力推进的先行先试改革之一。这一制度将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以将产品委托给不同的生产商生产,从而给创新型医药企业“松绑”,让其集中精力做研发。2015年,上海成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如今,改革屡屡突破瓶颈,创新成果亮眼。

“华领医药是这项改革的推动者、参与者、受益者。国外有相对成熟的制度,上海药监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我们参加了多次调研。这项改革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了医药产业板块,产业链企业实现更专业化的运营,科技型企业能够专注创新。”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首席制造官佘劲说。

“过去在国内,药品注册与生产环节一直‘捆绑’在一起,药品研发机构如果没有工厂,就不能申请药品上市。”佘劲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此前国内研发机构在药品二期临床试验后,往往面临两种选择,或是自己办厂搞生产,或是将研发的“青苗”卖给别人。

改革试点后,药品研发企业可以申请药物上市批准,成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此举破解了研发人员“卖青苗”之痛,打通了药品创新研发的“最后一公里”,新药上市大大提速。佘劲由衷地说,“上海药监部门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他们经常与企业交流,引入国外经验鼓励创新”。

那么,对有工厂的医药企业来说,这项改革的意义在哪里?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王刚博士告诉记者,这项改革促进了行业发展,同时也厘清了监管的责任,谁是持有人谁就要对质量体系负责,要对药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

“我们在苏州与上海建有2个生产基地,改革后,公司对于生产产能的协调变得更加灵活。更重要的是,负责生产的子公司不仅要进行产品质量的自我监管,同时要接受母公司的质量监管,形成质量双重保证,确保产品在研发、生产、检验等全生命周期都处于严格质量管控之下。”王刚说。

浦东,不仅是上海的浦东,更是中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打出了一张王牌。在新的历史方位,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再次打出这张王牌,影响深远。

时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定位之高、期许之重、空间之大、政策之实前所未有,为浦东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冲锋号角。

潮涌东方,势不可挡。“浦东毫无疑问应当成为人类一段卓越的历史,而且是一段充满激情、浪漫和具有浓浓上海味道的历史。”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浦东史诗》中这样写道。

展望下一个30年,浦东将勇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奏响新时代的“中国乐章”。

二、开放之门面向世界

“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是浦东建设者们的特质。从浦东这扇观察世界的窗口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个里程碑——第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落户陆家嘴,第一个国家级保税区选定外高桥,第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落子金桥……这些“第一”,彰显了浦东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

累计吸引实到外资超过1000亿美元,集聚3.62万家外资企业、37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海港通航全球600多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907万标准箱……30多年来,拥抱世界的浦东不负重托,为我国改革开放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肩负着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使命的浦东,将继续当好“排头兵”,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全球资源配置中,成为对外开放的功能高地。

“制度型”开放见真章

用二氧化碳做跑道、研发全球首支64.2米全聚氨酯树脂风机叶片……作为聚合物行业全球领先企业,科思创的创新成果让人眼前一亮。在强劲的创新动力背后,浦东的政策和服务给了他们巨大支撑。

“上海及浦东的政府部门提供了‘金牌店小二’式的服务,让我们可以放手大胆创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让我们充满信心,科思创十分愿意为浦东的创新驱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作为唯一的外资企业代表,科思创(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雷焕丽参加了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动员大会,直到现在仍难掩激动之情。

20年前,科思创已在浦东成立了聚合物科研开发中心。去年,注册在浦东的科思创(上海)投资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经上海市认定的跨国公司事业部全球总部。

科思创为何将全球总部落户浦东?企业发展的环境好、潜力足、市场大、人才多是雷焕丽最看重的。“我是‘新上海人’,我走过世界很多地方,但浦东30年的变化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独有的活力和竞争力。可以说,中国就是科思创的本土市场,浦东就是我们的家!”雷焕丽说。

一组数据,印证了科思创的眼光。今年上半年,浦东新区吸引实到外资50.91亿美元,同比增长8.52%;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家,包括3家亚太区总部。

“下一步,我们想做几件事。一是针对跨国公司加大力度解读宣传‘引领区意见’;二是逐一走访跨国企业中国区总部,鼓励他们把一些消费、结算、新型贸易业务等整合到现有的总部中,通过业务整合提高其贡献度和能级,努力把这些中国区总部升级为亚太区总部。”浦东新区商务委副主任曹磊表示,希望通过一两年的努力,浦东的亚太区总部在浦东所有总部中的占比从目前的15%提升至20%

“为更好吸引外资进入,未来要在制度型开放领域加大力度。”浦东新区区委改革办改革协调处处长梅跃表示,从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的转变过程中,意味着浦东的对外开放将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要从注重市场准入、边境措施的开放,迈向更加注重境内措施的开放,把开放举措从边境上向边境内进一步拓展,并在规则制度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在制度型开放方面,浦东已经做了大量基础性调研工作,特别是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商事争端解决等领域,正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梅跃说,浦东将更好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在离岸贸易制度、大宗商品交易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自贸区里便利多

“没有做不了的生意,没有做不成的买卖。”这是上海自贸区全力以赴打造的营商环境。最近,维兰德公司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内涵。

扎根浦东20多年的维兰德公司拥有百年历史,全球80%的圆珠笔笔头都由其制造。该公司以上海自贸区为技术服务中心和贸易销售中心,产品主要销往海外,但在全球业务流通上仍有堵点。

“客户着急提货只能空运,但如果从海外集团总公司直接发货,上海维兰德接不了这笔生意,因为我们无法实现空运跨境贸易收付汇。”维兰德金属(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桂花无奈地表示,以前像这样的订单只能放弃。

不过,自从上海自贸区去年底启动了全球营运商计划(GOP),高桂花的烦恼迎刃而解。自贸区的GOP企业服务专班了解到企业的难处后迅速协调,两个月时间内就为上海维兰德排除了困难,实现了“空运跨境贸易收付汇”。如今,这项让外企尝到甜头的全球营运商计划,首批签约总部企业达41家。

制度“软件”有保障,设施“硬件”也不含糊。

在位于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台中南路138号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这里的唐卡展示让人目不暇接,各类贵金属展品令人惊叹,文化艺术设备器材让人大开眼界……如果不是有工作人员提醒,甚至会错把保税仓库认作是艺术馆。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艺术品保税仓库,几乎可以接纳全球任何体积与重量的艺术品,温度、湿度均可按需调整,艺术品在这里既能保税展示,又能通过参观交流来促进交易。

“在文化贸易上,上海自贸区的创新一直不断迭代。”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环中表示,从实现艺术品保税仓储、保税展示,到“先进区、后报关”,再到最近两年实现了进出境海关无纸化申报,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已成为全国最快捷高效的艺术品进出境通道。上半年,艺术品累计进出境货值已超60亿元,创下历年来半年度进出境货值最高纪录。

全球资管机构接到“橄榄枝”

728日,世博前滩,在这个被誉为落在黄浦江边的“金靴子”里,前滩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区正式揭牌。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亚太运输资产保护协会、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3家著名国际组织与世博管理局签订入驻意向。至此,整个世博地区的国际经济组织升至13家。

“集聚区是世博管理局与陆家嘴集团联手在前滩打造的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区服务空间。”世博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源表示,在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国际组织的链接和枢纽作用至关重要。以两家已入驻的国际组织为例,德国物流联盟是目前德国唯一的国家级相关领域的非营利性机构,上海代表处是其首个也是唯一海外代表处,吸引其入驻将有效加强上海与德国航运产业之间的对话,促进中欧交流合作;国际展览业协会是世界展览业最具代表性的协会,也是展览业唯一的全球化组织,其到来甚至被业内认为是中国会展走向世界的桥梁。

同样在728日,沿黄浦江顺流向北,陆家嘴金融城里开启了一项“全球资产管理伙伴计划”。坐拥1.5万亿美元的美国资产管理公司普徕仕、荷兰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荷全资管、美国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商之一嘉信理财、卢森堡最大的基金和企业服务提供商安拓达等9家外资资管机构签约入驻陆家嘴。至此,已有13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设立了106家各类外资资管公司,占全国总数90%以上。

“这项计划将邀请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综合金融服务商加入,首批包括4类共82家成员,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务实合作,加强境内外资管业务沟通交流。”浦东新区副区长杨朝表示,该计划将打造国际视野、全球格局的专家团队,根据全球资管每一类机构在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政策服务,加快推动形成一批创新需求,加强浦东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开放合作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是人心所向。“引领区”建设为浦东敞开大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浦东将站在新的开放平台上,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全面拓展,推动各项改革向更加完善的制度靠拢,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三、创新之路通向未来

先进设计进入6纳米水平、5纳米刻蚀设备已应用于全球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中国芯”从这里走向全球;

首个由中国人独立研发的抗癌药呋喹替尼获批上市,在研药物品种500多个——中国15%的“创新药”(原创新药)在这里研制诞生;

ARJ21支线客机运营初具规模,累计交付50架,C919大型客机正式商用的日子越来越近——蓝天梦从这里展翅高飞……

这里是浦东,正以昂扬的姿态承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下称“引领区”)的历史使命,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这里是浦东,正以勇当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为己任,全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

“努力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浦东已为未来谋划出一条创新引领之路。

基础研究闪耀“浦东之光”

最近一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去年12月,在浦东立项开工近5年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羲和激光装置”)通过验收,目前已初步开放供国内相关课题组完成物理实验。722日,历时近10年研究的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器研制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全球领跑。

“羲和激光装置为科学家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极端物理条件,有望在基础物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国防安全以及相关工业领域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冷雨欣这段时间更忙了,除了做研究,他又多了一项新任务——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解读科研成果。

他讲述的一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在成立之初,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团队就立下了“加班奋战300天,不见出光誓不还”的目标,没想到,最后完成目标却用了3000余天。这也深刻揭示了基础研究需长年累月的积累,要具备“十年磨一剑”的恒心才能攻克基础性科学难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浦东有把“冷板凳”坐热的耐心和规划。目前,像羲和激光装置这样在浦东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学设施有10个,浦东还在积极争取新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比如,李政道研究所今年将投入试运行,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年内将竣工,上海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浙大上海高等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将让浦东的基础研究实现带动引领。

生态体系创造集聚效益

消防机器人随时待命,巡检机器人四周巡逻,咖啡机器人忙着招待客人,双臂机器人用魔方表演的形式“炫耀”着它能完成的精细动作……在张江机器人谷的未来体验馆内,一批全球领先的机器人齐聚一堂、各显神通。作为浦东新区六大硬核产业中“智能造”的集中承载区,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的张江机器人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和创新中心。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未来体验馆内的明星企业,作为目前唯一能将康复机器人产品出口到欧美的中国头部机器人公司,在扎根张江6年后,公司于7月份正式将总部搬到了张江机器人谷。

“我们计划1年至2年后,在机器人谷里形成上下游企业集聚的生态环境,以及商业模式、人才培养等互通的氛围。”在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顾捷看来,发展创新产业少不了生态体系的搭建,产业集聚和孵化能力将构筑完整的创新链条。

“张江机器人谷未来将继续推动机器人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中心,预计到‘十四五’末,谷内入驻机器人核心企业将达到150家,形成创新集聚效应。”张江机器人谷项目负责人王涛说。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全产业链创新生态建设,是浦东在打造创新引擎上的突破口。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徐敏栩介绍,729日,浦东推出了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发挥大企业的内部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集聚、培育、孵化创新链上的中小科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研发中心向开放创新中心升级,在浦东打造生机勃勃的“创新热带雨林”。

除了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孵化体系,构建全方位知识产权体系也是构建创新生态的重要内容。“原本需要3年的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现在可缩短至70天,帮助企业有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瑛表示,目前,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已经通过建立高价值专利快速审查机制,提升授权速度,有效帮助创新主体快速获得专利授权,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式,加快企业研发创新步伐。

科学城里建设人才家园

“从79平方米的小户型到126平方米的大户型,这个小区不仅户型多,商业、青少年活动中心、幼托幼教等配套也都很齐全,价格还比周边便宜……”在张江科学城的张江纳仕国际社区,正在为公司员工考察租房的上海霍莱沃电子系统公司董事会秘书申弘对这里的环境很满意,“如果员工有这样的住宿条件,肯定能引来更多人才”。

“张江纳仕国际社区比较特别,我们‘只租不售’。”张江集团投资管理部经理金莉敏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该社区是张江科学城建设的重要功能保障性项目,也是满足张江科学城人才居住需求的重要举措,3期建设将提供近4000套租赁住房。“不仅要住得好,后期我们还会结合张江科创园区的特点,把孵化器引入社区,帮助张江的人才实现居住在社区、创业在社区。”

事以才立,业以才兴。引领区如何吸引并留住创新人才,浦东颇动了一番脑筋。

除了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外,浦东还下大力气对地域空间提升扩容,建设以科创为特色,集创业工作、生活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实现从“园区”向“城区”转型。

“区域建设范围从95平方公里扩大到220平方公里,张江科学城要‘变胖’了。”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说,将着重调整区域功能,更加突出城市概念,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

在张江的川杨河畔,记者看到高50米、建筑面积为11.5万平方米的张江科学会堂正在加紧建设,旁边的“科学之门”工程建设也是热火朝天。

“每年张江科学城都会举办大量国际峰会、行业路演、科创大赛,但一直缺少一个功能完备的公共空间。”张江集团资产运营事业部总经理陆晓炜说,张江科学会堂计划2021年底竣工,2022年第二季度启动压力测试,科学会堂投入使用后,张江将拥有自己的“科创新主场”。

站在张江科学会堂,东接正在建设的“张江科学之门”,西邻张江人工智能岛,隔河北望“张江药谷”,南近浦东国际人才港。30多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乡间阡陌上,科创高地正在崛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