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量 实习生 高菁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更为这一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截至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603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也屡屡刷新纪录。1至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150.4万辆和147.8万辆,同比增长均为2倍。
新能源汽车产业愈发火热,长三角地区亦正展现出强烈的存在感。2020年,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48.76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比重超30%,业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在企业层面,国内491家新能源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中,长三角企业达223家;232家实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中,57家落户长三角。而在政府层面,三省一市均已出台了“十四五”期间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并有超过14个城市已规划或拿到新能源汽车项目,涉及项目数量超过20个,累计计划产能超过300万辆,累计计划投资超过1000亿元。
长三角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造车热”。行业企业缘何钟情长三角?各地政府又缘何热衷造车?
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世纪之交,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和汽车企业就已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的探索。2000年,同济大学正式成立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上汽集团也于2001年开始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2006年,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下,科技部启动了“863”计划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而2009年启动的“十城千辆”工程,则被普遍视作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原点。
“十城千辆”工程,全称为“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由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启动,旨在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先后有三批、25个城市参与该工程,长三角区域内的上海、杭州、合肥、苏州、南通名列其中。
2012年12月,四部委组织专家对25个示范城市进行验收。经核算,25个示范城市共推广各类示范车辆27432辆,其中公共服务领域各类车辆23032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4400辆。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城千辆”工程示范效应显著,虽然尚未真正实现全面产业化,但依然让“高高在上”的新能源汽车在进入公众视野的同时,推开了市场大门,从而为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了信心。
“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技术路线图也正式确立。三纵即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横则为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和控制单元、动力电池和电池组管理系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汽集团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必由之路’的论断,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结构重大调整的开端。”张立军说。
2000年至2015年,国家各部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市场上,除了上汽等造车巨头大举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自主品牌也开始迅速扩张。亦正是此时,后来被称作“造车新势力”的一批新生品牌崭露头角。而这些新势力,不约而同地将初始舞台设在了长三角。
2014年10月,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浙江桐乡成立。次年,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和天际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在杭州与绍兴成立。同一时期,包括蔚来、威马、理想在内的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也相继诞生,并迅速与长三角产生交集。
2016年,蔚来汽车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的高性能电机及电控系统生产基地在南京建成。此后,蔚来又与安徽江淮汽车达成合作,签订市值约10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同年,威马汽车与浙江温州成功牵手,其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落地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次年,理想汽车则选择了江苏常州,分别建设其第一、第二生产基地。
2018年,埃隆·马斯克把特斯拉带到了上海临港。以此为标志,“造车热”在长三角大地上进一步升温。
布局已然完成,一场速度的比拼随之开始。2020年1月,首批10辆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下线的国产Model 3电动轿车正式交付车主。自2019年1月工厂开工建设,到首批整车下线,特斯拉在上海仅仅用时一年,“上海速度”令人咋舌。
而在长三角的其他地方,本土造车新势力的成长速度同样惊人。在绍兴,天际汽车一期项目竣工仅用时16个月,首台整车于2019年末正式下线;在温州,威马汽车16个月实现生产线贯通,22个月实现量产车交付……几乎一夜之间,整个长三角仿佛化身为一个夜以继日开足马力的新能源汽车超级工厂,一个又一个品牌杀入市场。
新能源汽车在长三角为何如此之热?张立军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强调学科协同和学科交叉,其发展需要的是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土壤。长三角地区恰恰就是这样一片热土:“长三角经济发达,制造业能级高,汽车及相关产业基础雄厚,同时还坐拥巨大的市场。而大量的高校和人才资源储备,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智力支撑。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长三角足可谓金三角。”
“死亡名单”品牌曾是香饽饽
各地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度热情,也成为推动长三角“造车热”的重要原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口显而易见,机遇摆在眼前,没人甘于落后。
一台天际SUV-ME7的样车曾被陈列在绍兴市政府大楼内,足可见绍兴当地对于天际项目的重视与期待;威马落户温州之初,温州市相关负责人也曾将引入威马描述为“圆了温州30年汽车梦”。而如今名列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一线的蔚来,起初也并无建设自有工厂的计划,正是合肥市政府的牵线搭桥,方才促成了与江淮方面的合作。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地方政府,不仅是新机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亦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上海新能源行业企业冠盖科技CEO、上海科委专家、同济大学博士刘波表示,相较传统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更短,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集聚,这一点对于地方的吸引力非同小可。
在这一逻辑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城市投身这一造车热潮,一些传统认知中并无汽车产业基础的城市亦加入其中。然而,产业高速发展乃至野蛮生长的同时,一轮洗牌也悄然降临。有的城市发现,自己押错了宝。
博郡、拜腾、赛麟、游侠……这些已经出现在国产新能源汽车行业“死亡名单”上的品牌,却也曾是各地竞相争抢的香饽饽。
2017年,博郡汽车和拜腾汽车先后在江苏南京建设工厂。然而,去年8月,曾经号称“剑指特斯拉”的博郡汽车宣布融资失败,公司将走向清算。同月,拜腾汽车则因“烧光84亿元造不出量产车”被央视点名批评。今年,拜腾虽然获得富士康的“搭救”,但近来又因被债主申请破产清算而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被网友称为“PPT造车始祖”的游侠汽车,在浙江湖州的项目开工一年半后,最终也未能造成一台车。这个曾经被湖州市吴兴区寄予厚望的百亿级项目,于2018年4月开工建设后就鲜有消息。据媒体报道,待到2019年末时,项目现场只有“一名保安和一条狗在留守”。
在游侠之前,湖州曾一度“吃药”。2016年8月,乐视宣布投资近200亿元,在德清县莫干山经济开发区建设超级汽车工厂和汽车生态小镇。同年12月,乐视生态汽车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这个被当地定位为智能汽车产业领域“一号工程”的项目,最终随着贾跃亭及乐视陷入债务危机,也很快销声匿迹。
而赛麟汽车与江苏如皋的恩怨更是堪称闹剧。2017年,赛麟在如皋投资建设智能化整车生产基地。两年后,这家顶着世界顶级超跑名头的车企终于公布了旗下首款车型,却只是一辆名为“迈迈”的微型电动车。2020年,随着企业掌门人王晓麟被举报虚假投资,随后去了国外,如皋寄托在赛麟身上的期待也宣告落空。事件原委虽至今仍是一场罗生门,但工厂被查封、账户被冻结,员工悉数离职以及至今未见一台整车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有的地方政府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性,以及对于整个产业的深度理解。如果对产业没有吃透,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贸然上马,结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刘波指出,在追逐新能源汽车“风口”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始终存在,断然不能单纯地将之视作一场豪赌。
张立军也认为,面对机遇,光靠热血上涌式的激情是不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就在于,即使此前没有产业基础,各地亦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切入点。但是这个切入点未必是整车,产业链上的各项配套、智能化驾驶大趋势下的软件开发,这些都是可供选择的。而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则需要科学地谋划。”
建设成为研发中心数据中心
能源与环境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课题。对于汽车产业,整个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中汽车在使用环节的碳排放占比高达30%;因此产业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进程明显加速。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也将进一步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进而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从宏观角度看,不难得出结论,新能源汽车的“风口”还远未结束。
如今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业已成型,未来路在何方?三省一市已经有了各自的目标。
上海提出,到2025年,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产值突破3500亿元。同时,核心技术攻关要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完整供应链;江苏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00万辆,形成2到3家年产销量30万辆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企业;浙江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量力争达到60万辆,规上工业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安徽则将坚定不移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持续改善汽车消费使用环境。
张立军认为,长三角地区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困难和阻碍同样清晰:关键零部件、核心专利掌握在他国手中,“卡脖子”的情况仍然存在并且可能长期存在。在当下这个行业剧烈变革、机遇与风险并驾齐驱的窗口期,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答。比如,新能源和人工智能如何为产业赋能?还比如,大型传统车企如何实现转身?还有,合资品牌如何进一步“合智”?
“在整个产业链上,长三角已经是制造中心了。未来我们要发力的,是更进一步,建设成为研发中心、数据中心。利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人才优势,争取再孵化一批企业,遍布产业链上各个重要环节,从而最终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张立军说,“切不能热过就结束了,关键在于热潮之后,留下了些什么。”
对于未来,刘波态度乐观:“长三角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现在也只是起步阶段,还远未到终局。我们国家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8亿,而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则是603万。如果把所有机动车中的一半替换成新能源汽车,那会是多大的市场?可以想见,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