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六盘水市水城区:产业型村居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2021年09月07日 10阅读 来源:贵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黄瑶)今年以来,水城区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主要任务,注重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试点打造了一批具有品特品优产业高质高效的产业型村居、具有工业支撑助推乡村发展的工矿型村居、具有宜游宜赏风景文化鲜明的文旅型村居、具有绿水青山良好生态环境的生态型村居、具有宜居宜养适合健康生活的康养型村居。

海坪街道阿娄社区有967户4394人,其中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傣族、黎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337户1602人,占总人口的37.18%。阿娄社区彝族文化浓厚,除了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办火把节,还经常开展民族山歌对唱、拦门酒、竹竿舞、打秋千、彝族年、彝族祭山节等群众性交流活动。

为了让社区里的搬迁群众更快融入新生活,2019年,社区成立不久就组建了一支舞蹈队,辖区内的搬迁群众只要是有兴趣、有时间,都可以加入。居民夏敏喜欢跳舞,得知社区里许多邻居报名参加舞蹈队后,她也积极报名。“刚开始的一个多月每天都要训练,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现在已经很熟练了。除了每年参加区里举办的广场舞大赛,旅游旺季时,我们还轮流去为游客们表演彝族舞蹈。在宣传彝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多一份收入。”

为了让更多的搬迁群众吃上“旅游饭”,社区积极动员居民开办民宿、农家乐。

“我们计算了一下,社区平均每天的游客量在五六百人次。目前社区范围内,有39间民宿,每年5月至10月旅游旺季,平均每户收入能达到1.2万元左右,最多的能挣2万多元。”阿娄社区工作人员陈堂梦告诉记者。

阿娄社区就是水城区正在打造的16个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文旅型村居之一。除此之外,水城区还立足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突出、矿产资源丰富等优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先试先行的原则,探索将多个引领示范型村居,分类打造成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好的产业型村居17个、工业基础好的工矿型村居3个、生态建设保护良好的生态型村居3个、康体养生的康养型村居5个,力求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曾经有着“小上海”之称的水城区尖山街道观音山社区李家寨组,最近很热闹。几台挖掘机奋力作业,住户们也聚在一起出谋划策,“各显神通”地为这里的老旧小区改造忙碌着。

“此次的改造面积为29.18万平方米,房屋162栋,4034户,计划总投资1.2亿余元。改造项目包括雨污管网、小区绿化、违建拆除、路灯安装、停车场改造、广场改造、庭院改造、路面修复、消防及其它附属设施改造。”六盘水市水城区道路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登平说。

考虑到观音山矿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改造过程中,公司充分挖掘“三线”文化,彰显“三线”精神,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力保留老旧房屋的外观、立面;同时充分利用老旧房屋的旧砖瓦、老物件,将曾经的“三线”记忆尽可能保留下来。

观音山社区被列入文旅型村居既有先天优势,更离不开后天软硬件的改善提升。“我们既要放大原有的特色,又要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李登平说。

目前,水城区正以村居特色优势为基础明确发展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形成统筹规划布局、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整治农村陈规陋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综合治理、借鉴推广营盘乡村居积分管理做法、推进“三变”改革,进一步整合农村资源、资产及人才力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水城区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型村居打造成特点鲜明、成效突出的“五型”示范,加快推进“中国凉都·康养水城”品牌建设,让群众多方面受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