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朝着“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再出发的重要布局中,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蓝图业已展开。日前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紧抓提升能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指明了发力方向。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国际金融人才高地、金融营商环境高地……这些“圈出”的重点,恰是在上海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础上,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再进阶”。未来五年,锚定目标稳步前行,上海金融需要至少在以下四个维度做好升级转型。
第一,从传统融资服务升级为重点支持创新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加快发展”“不断培育优质上市资源”“培育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科创投资机构品牌”“支持供应链金融创新”“支持金融市场产品工具创新”等,旨在让金融服务更精准、适配,更具效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根本在于高质高效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以金融“活”水带转经济整体“一盘棋”。作为“升级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要,将更倾向于关注创新发展领域,更应强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增强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推进普惠金融服务能级提升。“十四五”时期,科创型企业将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力方向,而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反过来也会推动金融效率与安全的提升,进而促进上海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从要素准入型升级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上海作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始终注重金融对外开放,近年陆续在银行、证券、保险及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开放措施,接下来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部署,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包括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能级,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支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围绕离岸经贸业务提供金融服务等等,特别是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
“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然将落实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层级,重点是国内、国际规则制度的接轨,以及金融开放先行区的创新型制度供给,制度效用具有“稳预期”的重要价值。比如,上海提出将临港新片区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这就需要推动探索更加灵活的金融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进一步支持发展跨境金融,推动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第三,从硬实力打造升级为软实力优势。无论是从国际评价,还是从市场实际来看,上海都已经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具有较为完备的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确立了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枢纽,也形成了与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较为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些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持续建设多年形成的“硬实力”。
面向未来,继续夯实金融市场、技术等基础依然重要,但我们也应更多关注软实力的综合优势提升。上海的经济金融绝非独立运转的体系,其根植于整个上海以及国家发展大局中,上海城市软实力是上海金融发展的“土壤”。上海应该着力形成、输出金融“品牌力”,比如“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银”等国际化品种相继挂牌,大大提升了人民币产品和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上海还需要持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切实加强金融“法治化”建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征信和信用评级机构。
第四,从金融科技赋能升级为金融科技全球竞争力。金融科技也正以不可逆的方式改变着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金融科技已经跻身为金融行业的主流趋势。对上海而言,金融科技是联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促进双向赋能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既定目标。上海将加快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依托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总体布局,促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联动发展,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同时坚持守正创新,加强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建立完善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机制和推进监管科技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