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江 锚定“五新目标” 绘就“最美窗口”

2021年09月23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苏州市吴江区以前被作为江苏的“南大门”,南与嘉兴市嘉善县等浙江的县区相邻,东与上海青浦区接壤,有着“吴根越角”之称。正是在这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以吴江的开弦弓村为样本和原型,写就了《江村经济》一书,成为外界观察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这一“名村”也让吴江更有“国际范”。

同时,吴江也是观察中国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先看当地企业发展,今年,恒力、盛虹2家企业上榜“世界500强”,其中恒力首次进入前100强,较上年大幅跃升40位,位列第67位;盛虹上升了147位,位列第308位。今年以来新增4家上市公司,新增数创历史新高,累计有24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再看吴江区域发展,2020年,吴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吴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3亿元,增长12.5%;1至7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44亿元,同比增长14.2%。最近发布的2021年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吴江排江苏省第一,全国前十。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吴江与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共同组成的“示范区”,在不少人看来正是“黄金三角区”。如今,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聚力“沪苏同城化”的吴江,正锚定“五新目标”——着力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生态绿色新典范、城乡融合新标杆、江南文化新空间、共同富裕新样板,努力展现“创新湖区”“乐居之城”现实模样,奋力谱写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的吴江篇章。

用好先手棋和突破口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打破行政边界,不改变现行的行政隶属关系,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和提供示范。

如何助力、借力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成为示范区干部的必答题,吴江正积极破题。

吴江坚持从示范区战略定位高标准谋划项目,部署2021年示范区建设178项重点项目,上半年其中160项取得实质性进展,占比89.89%。在“沪苏同城化”方面,率先探索大力推进,元荡路贯通、元荡生态岸线贯通示范段收获好评,沪苏湖铁路苏州段桥梁工程全面开工;在“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上积极作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长三角科大亨芯研究院等科创类项目加速推进;在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上彰显担当,国家重点支持的“关键战略材料”项目英诺赛科氮化镓一期竣工投产,有力展现吴江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

吴江坚持以《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为指引,力促高质量项目招引落地。围绕示范区主要发展的“五大经济”,瞄准大型央企、国企和其他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开展精准化招商、产业链招商、生态圈招商。今年,苏州湾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京东方艺云数字文化产业基地等高“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项目纷纷签约落地。其中,4月份举办的上海投资说明会,成功签约项目32个,项目引进呈加快上扬趋势,且项目投资额更大、显示度更高、引领性更强,为示范区建设积蓄了新动能。

推进项目建设、增强发展能级的同时,吴江区领导干部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正全力推动一体化制度创新。加快复制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示范区项目经验,更好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积极打造行业内、区域间的“超级工厂”;结合中央部署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探索推进国有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国企市场化运营管理水平,积极承担示范区重大项目投资建设任务,撬动更多资本投入一体化建设,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吴江方案”。此外,吴江还启动了62项体现“制度创新度”的重点改革项目,进一步破题制度创新。

其中,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沪苏人才同城共建战略合作项目,值得一提。吴江正依托示范区招才引智“金字招牌”,在示范区人才高地建设合作框架基础上,发挥好三地人才引育共推、人才服务共享、人才平台共建、人才环境共维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创新,人才服务协同的步伐持续加快,发布示范区创业发展生态圈,全面推介示范区内各类创新创业资源,为引进人才办理了首张长三角示范区海外人才居住证,激发协同聚才的强劲动能。吴江的目标很明确:以更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加速推进人才工作融入示范区发展,不断彰显吴江知名度,拓展招才引智“朋友圈”,力求在招才引智、载体建设、发展环境上争当示范,构建长三角人才创新发展重要策源地,为人才要素在长三角的集聚与流动提供经验和借鉴。

营商环境力求“最舒心”

推动吴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吴江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具体而言,吴江正强化“用户思维、客户理念”,聚焦企业关切,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力争将吴江打造成长三角核心区的投资乐土、创业福地,全力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吴江创新举措不少。去年,吴江以苏州市“营商环境创新年”为契机,推出《吴江区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举措目标提档升级。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青吴嘉三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建设示范区内统一社会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归集标准,推动青吴嘉三地信用数据共享互动;要率先形成“标准互认、信息共享、措施互通”的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模式,在生态环保、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旅游等重点领域试点推行失信联合惩戒。

在政务服务方面,吴江在苏州市率先推出政务(便民)“自助服务区”,提供“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并创新研发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整合10余个部门业务,其中可办理34项,可查询24项,可预约3项,可打证明12项,可异地办理业务758项,共计在人员密集场所投放政务服务一体机119台。更进一步的是,119台政务服务一体机还与青浦、嘉善一体机实现互联互通,一体化示范区首批758项事项已纳入“自助通办”范围,实现青吴嘉三地自助服务机无缝对接。此外,吴江还积极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业务通办机制,推进示范区“一件事”改革,实现无感切换办理跨省业务;梳理跨省通办“一件事”申报材料清单、开通异地通办专窗、制定多部门合作机制。

吴江正着力畅通政企沟通渠道。目前,吴江已建立起民营企业家“三项制度”,即民营企业家月度沙龙、民营企业家微信群联系和民营企业信息直报制度,真正实现民营企业家的声音“听得到”、意见“看得到”、诉求“办得到”。其中,在民营企业家月度沙龙中,吴江区领导,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区镇主要负责人与民营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倾听企业心声,开门纳谏,现场认领任务,共谋发展;在民营企业家微信群里,吴江区委书记、区长加入“勇当领头羊”“再攀新高峰”等民营企业家微信群,与企业家建立起全天候联系;在民营企业信息直报上,对企业家在月度沙龙、微信群中提出的意见建议,按程序交由相关部门处理,逐条梳理研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落实解决措施。

正因一系列营商环境优化政策的发布与落实,2020年5月,《第二届(2020)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发布,吴江在参评的88个区县中,综合排名位居第9,在营商环境便捷度方面排名第5,并获评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十佳政务机构。

吴江的企业吸引力

“最舒心”的营商环境,给了吴江吸引企业在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底气”,而多年来,恒力、盛虹两大“世界500强”企业的茁壮发展,更让企业家看到吴江独特吸引力背后的“实力”。

9月14日,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开工仪式在吴江汾湖举行,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年销售规模预计500亿元、利税50亿元。吴江区委书记李铭表示,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开工,不仅是吴江坚持以项目化推动一体化、以一体化推动高质量,真抓实干、大干快上的具体体现,也充分体现了恒力集团扎根家乡、勇创大业、投身国家战略的深厚情怀。据了解,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是吴江以及恒力集团在新材料领域的一次重量级布局,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推动新材料产业成为吴江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恒力的目标是,助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奋力在推进“沪苏同城化”中打头阵、作表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当先锋、树标杆。

与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样,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同样落子汾湖,其也是近年吴江企业吸引力的重要例证之一。目前,全球最大氮化镓工厂英诺赛科苏州第三代半导体基地建成并已成功投产。据了解,英诺赛科项目是“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其一期投资60亿元,项目计划通过5年建设,建立起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增益、低成本的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平台。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产能78万片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年产值150亿元,利税15亿元。其产品应用场景广阔,可满足5G通信、电源适配器(无线充电与快充)、高频激光雷达(无人驾驶)、数据中心(电源系统)等行业需求。其中,英诺赛科与华为互为上下游关系,与华为在上海的研究所也有合作。

高质量企业还在向吴江流动、聚集。9月14日,为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深度融入“沪苏同城化”发展,吴江区人民政府与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区域文旅项目发展,构建影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生态。据了解,这也是上影集团与地方政府首次合作,为此吴江将提供最舒心、最周到的服务,与上影集团携手打造“一基地、一剧本、一基金”等地标项目,推动吴江文化产业高质量、大踏步发展,共同打造“江南文化新空间”典范样板。

吴江正主动跨前一步,瞄准工业互联网建设,提出“工业互联网看吴江”。目前,吴江正以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落地建设为契机,全力引进华为、海尔卡奥斯、徐工信息等项目,以行业龙头落地带动形成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集聚效应,坚持开放共享、融合创新、数字赋能,高标准、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让“工业互联网看吴江”成为闪亮名片。

如今,正迎来“高铁时代”的吴江,城市“显示度”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吸引力也将进一步增强。未来,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将在位于汾湖的苏州南站十字交会,苏州南站将和苏州北站一同,与上海虹桥高铁枢纽共同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围绕这一“枢纽”,吴江高铁科创新城正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其将依托苏州南站高铁枢纽周边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打造示范区内最主要的对外交通门户,规划形成以三白荡、元鹤荡为“一心两翼”的生态空间骨架,以高铁水乡创新片区、莘塔未来智谷片区为城区核心,打造展现枢纽经济特征、集聚文教科创产业、具有现代风尚、人文生态相融的特色高铁小镇。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将加快区域内创新研发和智能制造业发展,强化公共服务能力,打造长三角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平台、人文教育科研院校、区域医疗服务等产业功能示范项目,推动创新要素在高铁枢纽形成集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