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习“两路”历史,弘扬“两路”精神,对于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具有重要意义。
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必须深入学习其筑养历史
川藏、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所取得的一项伟大成就,是书写在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学习这段历史,是深入推进“四史”学习的应有之义。
要学习“两路”筑路史。和平解放前,除了骡马、牦牛踏出来的古道,西藏没有一条现代公路。1950年,公路从成都只通车到雅安。这不仅使西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严重迟滞了西藏发展,也给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带来了困难。针对进军西藏面临的交通难题,毛泽东同志号召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表明党中央已经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是实现西藏和平解放以及之后推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随着人民军队进藏,11万由进藏部队战士、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沿线各族群众组成的筑路队伍,开始奋勇拼搏,开筑道路。1954年底,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川藏和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建筑史上的奇迹,终结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两路”筑路史中,既有党中央和地方领导科学、果断的决策,也有筑路官兵、技术人员和各族群众的英雄事迹,皆值得后来者深入学习。
要学习“两路”养护史。建成后的川藏、青藏公路的养护工作同样重要且艰巨。为了守护11万筑路者用汗水和鲜血铺就的道路,自通车以来就有大量的养护工人在沿线驻扎,不断对道路及附属设施进行检查、清理、修复,参与抢险、救援,以确保公路的畅通。他们是“两路”精神最直接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养护工人中有参与过道路修筑的退伍军人,有公路沿线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也有外来又扎根下来的交通人。不少养路工人一干就是一辈子。60多年来,无数的养护工人亲历了、见证了川藏、青藏公路的变迁,其中还出现了很多“路二代”甚至“路三代”,一家人的故事,讲述出来就是一段“两路”生动、感人的历史。
要学习“两路”改造史。川藏、青藏公路于1954年通车之时,只是最简单、基础的泥土、砂石路面,周边山体也极易出现滚石、滑坡等险情,时常遭遇阻断,保通压力极大。国家投入近百亿资金对川藏、青藏公路及其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和整治,路况持续改善,如今大部分路面已经铺为柏油路面,一些曾经需要专门派遣武警交通部队驻守的隧道、天险路段皆得到彻底疏通,新建的桥梁、隧道更使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公路不断升级完善、蜕变新生,从通途变为坦途,正是几代公路建设者们继承和发扬“两路”精神,不断征服恶劣环境、攻克技术难关取得的革命性成果。
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必须准确理解其丰富内涵
“两路”精神在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中铸就,由一代又一代交通人在养护、整治、改造中不断丰富和传承,在新时代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应准确理解其丰富内涵。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勇于斗争,为了实现革命、建设的目标任务,奋不顾身、不惧牺牲的精神风貌。毛泽东同志也曾表示对这一口号的赞同。它正是起源于在川藏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川藏、青藏公路要翻越高山峻岭,跨过“生命禁区”,深入雪域高原,筑路者们面临缺氧、严寒、风雪等极端天气,生活物资和粮食供应又严重不足,只能以最简单的锤子、铁锹、镐头等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劈山开道,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滑坡、塌方、滚石、泥石流等风险。川藏公路西段施工需翻越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负责施工的是155团1营2连,眼看不少战士在施工中倒下,官兵们并未退缩,反而更加奋勇,并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筑路期间共有3000多名英烈埋骨世界屋脊。时任川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明义向贺龙同志汇报工作后,贺龙曾感叹:“这和我们长征时一样啊!”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在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物质条件皆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要修筑川藏、青藏公路,筑路者们必然要有更为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不顾一切地“拼一把”方能建成这高原“天路”。渴了喝雪水,饿了吃“代食粉”,困了幕天席地,各种疾病频发,每天劳动时间多在10小时以上,却无人退缩,甚至还钻研出了新的技术方案。筑路者们最终征服了天险,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开创出历史新篇。筑路艰难,养护不易,一代又一代的道路养护工人扎根沿线,以路为家,重复着相对单调的工作。但看似普通的工作,背后却承担着保障公路持续畅通的重大责任。川藏、青藏公路刚通车时,每10公里左右就需设置一个养护班,随着技术、装备的进步与路况的改善,如今一个8人的道班就可以管理百公里甚至更长路段,但条件仍然艰苦,不少养护工人都患有高原疾病。60多年来,无数道路养护工人如路基、路石一样,默默无闻、始终坚守、无私奉献方才确保了畅通与安全。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互助精神和深厚情谊。川藏、青藏公路是联通西藏的“血脉通道”,还经过了四川和青海的涉藏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修筑开始,“两路”就与沿线各民族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并坚守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川藏、青藏公路是筑路部队与沿线各族人民共同修筑的,参与筑路的藏族民工有两万多名,共同修路架桥、携手奋进使部队与少数民族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后60多年中,养护工人中更有不少少数民族,各族养护工人互帮互助,共同克服了养护工作中的诸多困难。“两路”的筑养不仅推动了沿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深化了军民鱼水情,加强了民族团结。
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必须突出彰显其时代价值
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多年来,“两路”精神不断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形势下,“两路”精神更应焕发出璀璨光芒,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
弘扬“两路”精神,继续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川藏、青藏公路的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将大量物资运至西藏,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西藏从农奴制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60多年来,“两路”不仅承担着物流动脉的角色,更逐渐转变为经济走廊。特别是川藏公路沿线,被称为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具有高度集中且缤纷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极具发展潜力。随着路况的不断改善和旅游业的兴起,沿途各族群众发扬“两路”精神,抓住机遇、排除困难、勤奋工作、努力开拓,打造了各类特色旅游、发展起各种特色产业。沿途地区兴旺蓬勃的发展,给群众带来的是真金白银,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在新的形势下,“两路”沿线地区的干部和群众,更应继续传承和践行“两路”精神,应对挑战、敢于拼搏,续写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弘扬“两路”精神,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川藏、青藏公路沿途经过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在脱贫攻坚战中,“两路”精神给这些地区的干部和群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集中搬迁、设施配套、规范管理、产业扶持、教育支撑,原本每一项扶贫措施都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这些困难在高原地区更加凸显。但是当地干群秉承着“两路”精神的光荣传统,永不服输、毫不气馁,绝不向命运低头,最终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没有少。接下来,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样一个也不能掉队。继续弘扬“两路”精神,能够坚定脱贫群众的信心,提振他们的士气、鼓舞他们的志气,有利于从思想上拔去“贫根”,实现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继续弘扬“两路”精神,能够促使干部群众继续团结一致、敬业奉献、勇毅笃行,共谋幸福蓝图、共创致富新路、共谱时代华章,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弘扬“两路”精神,继续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川藏、青藏公路修筑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联通西藏,实现其和平解放与发展,使劳苦的西藏人民翻身做主人。其筑养史,充满了少数民族同胞的身影,大量各族一家亲的佳话流传至今,可以说,这就是一部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在新形势下,面对风浪与考验,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讲好“两路”故事,就是讲好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导各族人民看清民族的未来趋势;弘扬“两路”精神,就是弘扬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能够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谐、繁荣的坚强力量。“两路”沿线各族人民共同筑养了公路,铸就了“两路”精神,也必将继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携手并肩共建美好家园,使民族团结之花开满“两路”沿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