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花博效应持续显现,崇明近千栋民宿让游客趋之若鹜

2021年10月14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距离上海市区一小时的车程,让田园生活不再遥远,带你领略崇明四季之美,无论住在“守清、守静、守平、守谦、守常、守拙、守璞”中的哪个房间,都能收获心灵的宁静——这是崇明民宿“耘舍”。

人生如诗,做人如砚。这栋民宿里,日式枯山水庭院风格让你享受安静、私密、悠闲的私人空间,园林区设有锦鲤戏水池、假山流水、九曲木栈道——这是崇明民宿“如砚”。

保留崇明传统的屋顶红瓦,室内融入现代设计风格,展现与众不同的内涵,一楼草坪和二楼大露台,可以白天赏花、晚上观星,让你感受自然绿意——这是崇明民宿“颐一”。

近年来,崇明区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为指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推进乡村民宿健康发展,民宿产业持续火爆。花博会的举办,更是让崇明民宿产业乘风而起,民宿已成世界级生态岛的一张新名片。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崇明区中高端宾馆和150家四星、五星高端民宿入住率为99.8%,全区住宿房间共23674间(近4.2万张床位),总体入住率为96.6%。

如今的崇明乡间,一栋栋精巧别致的民宿正如花朵般绽放。借助花博会带来的发展机遇,民宿产业为崇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流量经济”,已成为乡村振兴新的“发力点”。

花博会带来民宿发展新机遇

上海桃花源墅坐落于崇明区堡镇桃源村,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负责人施晓莺特别忙碌。“很多客人都是结伴而来,有的是一大家子,有的是三五同事,有的是同学朋友结伴出游,我们这里每天都很热闹,国庆期间入住率每天都爆满!”

施晓莺说,桃花源墅一共有5个房间,国庆长假期间每天都有13名左右客人入住。这栋民宿由她爱人祖辈的老宅改建而来,今年5月办齐了手续,正式对外营业。“花博会之后,崇明的知名度更高了,更多人了解了崇明的美,住崇明民宿就是一种很好的旅行方式。”施晓莺表示,作为一个崇明媳妇,如今她正在系统学习民宿管理知识,还准备和周边的民宿主一起组团学习乐器,将来在几个民宿中举办“巡回”式的小型音乐会,吸引更多游客。

桃花源墅的发展,是崇明民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崇明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既源于崇明优质的生态底蕴,也得益于花博会带来的发展红利,既符合旅游消费发展新趋势,更是崇明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集中体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崇明民宿发展提供了支撑。21世纪以来,崇明坚持生态立岛理念,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大力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造就了上海最高的森林覆盖率、最洁净的河流和空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是市民游客心中的一片理想净土。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崇明发展旅游、发展民宿的最大优势。“白墙青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崇明村居美景,对于住惯了高楼大厦和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居民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天然吸引力。

短途休闲旅游的兴起,也为崇明民宿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升级提升,游客对舒适性和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提升,追求慢节奏、深入体验,重视品质享受,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短途旅游正成为市场热点。在短途旅游兴起的背景下,崇明民宿蓬勃发展。

最大的机遇来自花博会。花博的溢出红利,为崇明民宿发展提供了现实契机。对于崇明民宿而言,花博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的游客导入和品牌曝光,更多的是配套的全面提升和政策的激励扶持。花博会的筹办让崇明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更加鲜明的形象,更加通达的交通,更加美丽的乡村,更加丰富的配套……这些都是崇明民宿发展的“大礼包”,是崇明民宿发展动力澎湃的“发动机”。

花博红利助推民宿发展,最直接地体现在建设镇虹桥村的民宿上。由于花博园区毗邻建设镇,该镇民宿数量高居崇明区第一,虹桥村更是最靠近花博园的村落,依托花博红利,如今已成一个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民宿集聚区,小小的村庄内云集着30多家民宿,宅前都挂着统一的品牌“顾伯伯农家乐”。因森林公园、花博会而兴的“顾伯伯”民宿群,如今自身也已成为景点,民宿群共拥有150多个房间、220张床位、170个就餐位,周末和节假日入住率可超90%,草莓采摘、烧烤、土灶烧饭等活动深受市民游客欢迎。

在花博红利影响下,近年来,崇明掀起了投资建设酒店宾馆及乡村民宿的热潮,崇明备案登记过的民宿农家乐总量从近400家跃增到近千家,翻了整整一倍多,星级总量达到150家,由数量到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经营主体类型来看,本地农户自主经营的民宿约占85%,个人租赁农民房屋经营的民宿约占10%,企业集团(衡山集团、东方国际等)来崇投资经营的民宿约占5%。

民宿已成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新名片”

如今的崇明民宿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已成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新名片”。民宿,是乡村旅游资源供需对接的绝佳桥梁和媒介:好的生态产品,在精品民宿得到推广;岛外涌来的各类“流量”,也能在东滩湿地、森林公园、明珠湖等几个景点之外,分散到更多“自成景点”的精品民宿中,让游客去发现崇明郊野乡村带给人们的更多惊喜。

这些民宿中,有的由原来的农家乐改建提升而来。竖新镇前卫村是大名鼎鼎的乡村旅游胜地,早年村里有不少农家乐,近年来,竖新镇开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农家乐升级为精品民宿,借助花博会的东风,打造一个集生态酒店、玫瑰主题公园、精品民宿等在内的“海上花岛”项目。

有的民宿,是“原乡民宿”,即本乡本土的村民自掏腰包改建自家老宅,向化镇的“知谷1984”即属于此列。“知谷1984”由崇明民宿协会会长刘庆家的老宅改建而来,2014年动工,2016年底正式对外经营,这幢建于1984年的老宅蜕变成LOFT风格的现代民宿。

有的民宿以精巧设计见长。“也山花园”2017年开始营业,凭借独特风格赢得口碑,成为上海首批8家五星级乡村民宿之一,二期“山之御宿”与花博会同时开张,也迅速走红。花草盆景、池塘锦鲤、岩石砂砾……崇明虽无山,却有水有林有湿地,有丰富的自然野趣,这些便成了主人心中的“山”,也是游客心中的桃源意境。

有的民宿,是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后以村组为单位整体承租农宅改造民宿。在绿华镇绿港村,村里正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我们打造了‘绿港湾蟹宿’品牌,特色民宿集聚区内已有9栋民宿完成签约,村里作为中间方负责统一流转,租赁给第三方公司集中打造。通过这种机制,农村闲置房屋得到了盘活,经营者与本地农户的利益也联系了起来。”相关负责人说。

2017年,为促进崇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崇明开始实行星级民宿评定管理办法,推动农家乐全面升级,鼓励支持利用宅基地房屋建设星级民宿。自办法实施以来,崇明共评出150家区级星级民宿,其中,获得市级星级民宿的有48家,占全市市级民宿总量的68%。

如今,崇明民宿正发挥自身的流量优势,串联更多的文旅体验内容,以民宿住宿为核心的产品体系逐步形成。去崇明旅游度假,除了赏景、洗肺、偷得浮生半日闲,“体验民宿”也是旅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是不少游客的共识。在这短短四五年里,崇明民宿的定位已悄然发生变化:以往,民宿仅仅是某个知名旅游景点的配套,是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如今,崇明民宿正在完成从旅游“配菜”到“主菜”的转变。

崇明区庙镇西北部的合中村水系发达,满目青翠,闻名遐迩的特色民宿“香朵”便坐落于此。今年3月,崇明7家民宿入选上海市“五星级民宿”,其中之一便是“香朵”。作为崇明区首个开心农场,“香朵”是一个典型的“无中生有”式发展乡村旅游的例子。“香朵”附近并没有成熟的旅游资源,原本仅是一片果园,边上零星散布着数家农户。将闲置农宅改造成英伦风民宿、对果园进行溪流生态治理、景区地形改造后,一个全新的乡村旅游景点就此诞生,成为市民游客“坐在稻田里喝咖啡”的好去处。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民宿不是个钢筋水泥浇出来的空壳子,而应该是可以“讲故事”的,有了老宅和土地、柴米油盐、晴耕雨读的故事,才能留住乡村的“温度”,这是乡村旅游乃至乡村振兴“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如今在崇明,民宿以其区别于传统酒店的独特体验,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个性化旅居的选择。

最近,“住崇明,景区半价游”活动正在开展,今年12月31日前,凡是在纳入“上海市旅馆业信息系统”的崇明酒店、宾馆、民宿、农家乐等经营单位入住的游客,均可享受崇明景区入园门票半价或免费优惠。

政府为民宿发展提供系统支撑

“花雨花畔”,一个以花命名,又以花为主题的民宿,是一对崇明夫妇的“梦花园”。

国庆期间,这家崇明区级五星民宿生意火爆。主人王琼早些年从事互联网工作,痴迷于花园,一直梦想有座属于自己的花园。4年前,她与爱人开始改造老宅,做一间“花之民宿”。经过2年设计改造,梦中花园成了现实。这里有随四季变化而更替的中央花岛、自助水果区域,每间房间对应不同花的主题,还细分为商务馆、家庭馆、轰趴馆,有书吧、餐厅、咖吧、烧烤、DIY、小果园等区域。

“花雨花畔”的绽放,折射出崇明民宿蓬勃发展之势。上海市民宿协会会长陈语默认为,乡村旅游是扩大消费内需的新方向,潜力巨大,而民宿消费是乡村旅游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另外,乡村民宿还是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的优秀载体,也是乡村振兴成果展示的最佳渠道。在这个平台上,文、旅、农、体都可以融合。“要引导、鼓励民宿经营主体,政府的服务配套、政策激励至关重要,应给经营主体稳定的市场前景预期和政策预期。”

在这方面,崇明区早有探索。从2013年开始,崇明区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民宿发展的若干政策。比如出台《“崇明农家”管理办法》,全面解决和畅通了民宿办证通道;出台《崇明生态民宿等级评定办法》《崇明生态民宿等级评定标准》,引导生态民宿向高端化、品质化方向发展;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快崇明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奖励办法》,对被评定等级的民宿给予一定奖励,调动民宿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出台《关于促进花博会住宿及餐饮设施建设扶持办法》,对花博会期间投资建设民宿的,再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

在民宿发展过程中,崇明区始终坚守“绿色生态”这一红线和底线,把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餐厨垃圾和餐厨废弃油脂规范处置等与民宿相关的生态环保要求作为民宿准入的必备标准,切实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严格管控民宿的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以及住宿的舒适度等关键环节,把床上用品清洗消毒、配备好安全设施、配置高品质床上用品和洁具等作为民宿的必备条件,确保民宿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崇明还鼓励民宿规模化发展。根据乡村闲置宅基地、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和用房情况,结合农民自身意愿,在闲置资源丰富、村民意愿集中、产业基础较好的乡村,通过政府大力引导,实施环境美化、亮化工程,以及消防工作示范点创建等先试先行工作,积极推进民宿集聚区建设,努力打造以休闲农业为依托、生态民宿产业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如今,崇明已初步建成前卫村、虹桥村、仙桥村、绿港村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民宿集聚区。

复旦大学国土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平养表示,民宿带来的“流量经济”是乡村集聚人气的重要途径。除了游客,民宿这个产业本身也容易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吸引城市设计师进入乡村,人力资本的涌入对农村发展将带来极大帮助。另外,怎么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更好利用起来,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民宿是很好的手段。“有了政府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宿产业完全可以实现‘三赢’局面:政府可借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经营者可获得经营收益,而周边农户、村民也可从民宿的‘流量经济’中获得就业机会、销售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等,以此获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