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骆航念
秋雨绵绵的10月,云雾缭绕中透着些许寒意。记者从贵阳出发,近两个小时车程后,来到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红心村。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良田美池,阡陌交通,一排排整洁的民宿映入眼帘。
群山之下,坐落着一处名为“山姑人家”的山庄。它那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格设计,似乎在向来客诉说着别样的故事。
“山姑人家现在占地20余亩,但它最初不过是一间卖粉的门面,只有40平方米。”山姑人家负责人李月亚说,现在山庄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左右,年收入约600万元。
从无到有,由微成巨。这不单单是山姑人家的变化,也是红心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写照。据介绍,目前红心村共开办乡村旅馆70余家、农家乐6家,农旅发展热潮滚滚。
这变化,从拴住客人的胃开始。
2003年,李月亚在平正仡佬族乡街上租了一间40平方米门面卖粉,开启了创业之路。
“红心村生态环境优美,原生态食材多种多样,为何不利用起来?”经营着一间小吃店,不妨碍李月亚心怀“大目标”。
2009年,有了一定积蓄的李月亚经营起了如今的山姑人家。为了吸引和留住游客,他从当地村民处收购天麻、土鸡、土猪、麻羊等,并鼓励村民种植生态蔬菜。在原生态食材的基础上,山庄先后推出了山姑羊肉、豆鸡等特色菜,广受好评,新客不断,回头客如织。
随着客人的不断增多,山庄多次扩建,现在可以同时容纳1000余人就餐。
拴住了客人的胃,还要留住客人的心。
“我们将美食、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使各地游客不仅能享受原生态美食,还能感受到历史悠久的仡佬族文化。”红心村党支部书记王小玮说。
作为仡佬族聚居地之一的红心村,仡佬族文化元素随处可见。
周末、节假日的晚上,热闹的篝火晚会,特有的仡佬族原生态歌舞节目便会上演,其中就包括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踩堂舞。这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红心村不少民宿、农家乐里的厨师、服务员,本身也是能表演民族节目的歌手或演员。脱下工作服装的他们,立即就和游客们打成一片。
李月亚虽然不是仡佬族,却是仡佬族文化的爱好者。2013年,他成立了贵州遵义九天仡佬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先后编排了《山姑情缘》《仡佬神韵》等原创实景体验剧。体验剧从2017年上演至今,共演出750余场,观看人数达19万余人次,甚至多次受邀到北京、重庆、四川、广东等地演出。
红心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在山姑人家务工的钟诚诚便是受益者之一。
“转眼在这里上班已经八九年了,每个月收入有4000元左右。我家就是红心村的,在这上班不仅近,还能照顾家里,相当不错。”钟诚诚说。
近年来,平正仡佬族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优势,为全乡文化旅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全乡接待游客人数4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600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