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云雾将一切变得朦胧,远的仿似一条乳白色的腰带轻绕山腰,白中透绿,绿中浸白;近的似有似无,将芙蓉江边的古城垣轻裹,像青烟,像薄纱……
深秋清晨,道真自治县旧城镇格外迷人。
住在旧城小学旁边的张玉伴着第一缕阳光醒来。24岁的她是道真阳溪镇人,自嫁到旧城镇后,当地人唤她为“旧城媳妇”。
张玉收拾妥当出门,要过桥前往芙蓉江对岸的河西村。走到桥头,就能望见明真安州城垣。她已记不清来来回回路过多少次古城垣,但她知道,为什么这里叫“旧城”,古城垣就是历史的印记。
历经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城内古房屋已毁,城垣多坍塌,环城近1.5公里的古城墙现在只剩下不到五分之一。
“桥这头是古城垣,桥那头是崭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我的加工坊也在那儿。”古今辉映间,张玉更深切地感受到旧城发展的日新月异。提起自己的誉博鞋业加工坊,张玉精神越发抖擞。
“之前,我和丈夫一直在广东打工,从事鞋面加工业,掌握了不少技能。眼见家乡变得越来越好,居住和发展环境越发完善,我们便决定回乡发展。”张玉说,拿定主意后,夫妻二人于今年6月回到家乡,打算继续从事鞋面加工业。
9月,夫妻俩的誉博鞋业加工坊正式营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选址、政策解读等都有专人帮忙。”张玉高兴地说。
加工坊内,20多名女工正忙着生产女式长靴,有的在缝制,有的在黏合,忙得不亦乐乎。
张玉说,目前,加工坊的订单主要来自广东,第一批订单为女式长靴,数量为3000件,还有一两天就能完工。第二批订单则是7000多件的凉鞋制品。
加工坊的务工群众大多为安置点居民,上下班只要几分钟。“瞧!我家就住那里,方便得很。”一名女工停下手中的活儿,指着几百米外一栋白色的移民搬迁安置楼对记者说,“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有四五千元收入,还能照顾小孩,太满意了。”
据了解,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搬迁群众69户379人。旧城镇以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协同推进为切入点,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并将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贯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
同时,旧城镇大力推进对搬迁群众的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搬迁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组织方式示范带动、新增公益性岗位安置、推动自主创业扶持等方式,帮助群众稳定就业,实现搬迁群众“户户有就业”。
此外,旧城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于2018年投入1900多万元建设食用菌园区,建有食用菌大棚134个、冻库1座、办公楼1座,并配套建设路、水、电等基础设施。
旧城镇成立食用菌园区党支部,下设带头种植、产销对接、技术服务、纠纷调解等功能型党小组,协助党委、政府搞好食用菌园区建设,带领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当地群众组建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与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组织方式发展食用菌产业。
目前,食用菌园区共有菇农52户,吸纳周边务工群众150余名,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单是今年春季就培育菌棒231万棒,产值达1600余万元。
如今的旧城镇,不仅产业兴旺,居住环境也相当优美。
“傍晚的旧城热闹得很。人们吃过晚饭后,三三两两结伴散步,竹王广场更是人气旺。”旧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邹林说。
2012年,旧城镇筹资280万元,建成真州竹王苑,其中包括竹王牌坊、竹王广场、竹王馆等项目。宽敞的竹王广场两侧建有风雨走廊,竹王馆内陈列仡佬族传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实物及字画等。“现在啊,在镇里,群众游玩休闲的地方可多了。”邹林笑着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聂娜、安生岭、李杰、蒲学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