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临港新片区“创新浓度”大幅提升

2021年11月02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俞陶然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昨天开幕,诺贝尔奖、沃尔夫奖、图灵奖等国际科技大奖获得者又一次相聚申城,在滴水湖畔发表演讲、交流思想。这是全球汇聚最多顶尖科学家的科学盛会,也是连接世界顶尖科学家的重要纽带和促进国际科学界高端对话的重要平台。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不止于论坛,自2018年创设至今,论坛已产生诸多“溢出效应”,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了策源动力,也在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三大任务方面迈出了坚实脚步。国际创新协同区建设的启动、“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的设立、青少年与顶尖科学家的对话……都在持续扩大论坛影响力,让科学盛会永不落幕。

“最强大脑”催生科研人才高地

随着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临港,这一自贸区新片区的“创新浓度”进一步增长。如今,规划总面积6.9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国际创新协同区蓝图已经绘就。以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的高标准联合研发中心昨天开工,标志着国际创新协同区建设全面启动。

国际创新协同区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以制度创新引领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将发挥“海内外人才集聚、国际创新网络节点、创新策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产城生态融合”五大功能优势,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这个区域分为科创总部湾、顶尖科学家社区、科技创新城社区三个板块。顶尖科学家社区位于国际创新协同区中部,规划范围用地面积3.2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量303万平方米,定位为“世界级的新时代重大前沿科学策源地”,将以“领先未来20年的科技战略力量,储备未来50年的科学资源”为战略使命,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前瞻性基础研究。

未来,这个社区将建成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联合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以及莫比乌斯科学公园等城市功能配套设施。这里将以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鲲鹏之门”、WLA(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全球总部基地为地标,围绕橙和港、夏涟河十字水系,形成起伏有致的总体空间形态。

明年10月,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时,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将投入使用。预计“十四五”期末,国际创新协同区将引进建设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科学家工作站30家以上,集聚各类人才3—5万人,新增科创企业和研发机构1000家。顶尖科学家的“最强大脑”,有望催生出一块科研人才高地。

选拔小科学家与大科学家对话

“这个论坛的社会影响力在逐年提升,已从小众化的科学共同体论坛,发展成公众关注的社会性盛会。”参加论坛的青年科学家、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副研究员张有鹏说。谈及“出圈”的原因,他认为我国近年来对基础科学越来越重视,以及论坛主办方积极组织面向青少年的活动,让世界顶尖科学家在我国的公众知晓度越来越高。

今年9月,张有鹏受邀担任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直通选拔活动的评委,参加选拔的都是在科创比赛上获奖的中学生。“这些学生做的科研真的很不错,既有涉及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理论研究,也有解决独居老人生活难题的发明创造。”张有鹏告诉记者。10月30日举行的科学T大会上,经过严格选拔的小科学家果然表现出色,向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雷蒙德·史蒂文斯提出了富有洞见的问题。

大奖物质激励和精神互鉴并举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的设立,也是论坛的一大“溢出效应”。

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设立科学大奖,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基础前沿科学的重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面向全球科学家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宣告诞生,无疑将扩大国内社会资本奖励科学家的力量,让基础科学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让投身前沿探索的科学家获得更大的激励。

科学家不仅需要物质激励,也需要精神上的沟通和互鉴。本届论坛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布了《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全球科技前沿报告》等系列报告。诺贝尔奖得主谈科研成功的秘诀,顶尖科学家解答青年科学家困惑,论坛嘉宾谈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化学、人工智能、物理学的未来……《传承与成长——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对话报告》将往届论坛上的精彩观点和会后访谈整理成文字,让“最强大脑”与“青稞”的交流产物溢出到整个科技界,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学家带来启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