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余晨扬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之际,4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丛亮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三年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增长韧性强大
丛亮说,三年来,长三角地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建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中经受住考验、显示出强大韧性。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4.1%提高到今年三季度的24.5%,呈现出明显的强劲活跃增长特征,对全国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
三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推出两批8大类73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宁马和宁滁等一批跨界区域率先突破,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从项目协同走向一体化制度创新。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建设也结出硕果。数字经济新优势正在为加快动力转换提供重要牵引,要素自由畅快流动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
此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建设成效初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系统集成16大领域12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五自由一便利”制度型开放体系基本建立,以共建“一带一路”为统领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成效明显,长三角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不断增强。
建设科创共同体
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说,三年来,上海会同长三角苏浙皖兄弟省市,积极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三省一市间的技术交易合同输出1.4万项,交易额540多亿元。
吴清介绍,国家部委与三省一市在上海共同设立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上海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并且联动三省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同时,促进成果转移转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经在上海张江实体化运作,国家技术转移的东部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也设立了19个分中心。中芯、华虹等一些龙头企业在南京、无锡、绍兴、宁波、嘉兴等地实现了跨区域布局。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推动组建了9个产业链联盟,共建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实现中试资源的相互开放共享。上海还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形成了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等一些创新实践载体。共同搭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聚集了重大科学装置22个、科学仪器3.7万台(套)、20多万科技人才,切实提高了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
苏浙皖各扬所长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樊金龙说,江苏省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最大特点体现在城乡的融合发展上。苏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苏州的昆山、苏州工业园区、无锡的江阴市、常州的溧阳市、南京的江宁区和江北新区,这6个县区作为苏南现代化建设实践区域,进行了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方面的探索。
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金彪说,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央赋予浙江的新使命。浙江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等特色优势,积极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创新策源地,协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着力打造油气全产业链开放高地,打造宁波舟山国家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基地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纵深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提升“义新欧”中欧班列市场竞争力。
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惠说,安徽要深入推进上海张江和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积极推进与武汉光谷等重大平台开放合作。要对接服务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联合打造多层次消费中心城市矩阵,协力构筑一批重点商圈。要合力打通高铁通道,建成运营商合杭、郑合高铁,年内计划开通安庆—九江高铁,推进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合肥—上海段,加快推进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和芜湖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要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深化与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协调联动。(本报北京11月4日专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