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汇区虹梅街道用治理思维培育法治化营商环境

2021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21全球城市论坛上,来自徐汇区虹梅街道的“用治理思维培育‘法治化营商环境’——徐汇区虹梅街道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在第二届“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评选中荣获十大最佳案例之一。

将服务重心从以自然人为主,转向自然人与企业法人并重,虹梅街道从营商环境建设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中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了基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虹梅模式”,构建了以“源头治理、智慧治理、协同治理、多元治理”为特征的治理格局,为街镇层面打造“法律服务触手可及、矛盾纠纷分层过滤、法治水平明显提升”的营商环境探索出了一条全新路径。

服务“五型经济”发展要求

虹梅街道辖区与漕河泾开发区等园区高度重合,具有鲜明的区位特色和产业服务优势,也是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先进实践者。截至目前,街道4.67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企业5369家,其中重点企业429家,具体包含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家、重点产业企业365家。2020年“亿元楼”达到14幢。

这里也是上海“最高产”的园区之一。目前,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每平方公里产值达400亿元,是上海“五型经济”发展的标杆区域之一,每天有20余万白领往来于此。仅2021年前6个月,虹梅街道属地企业总税收就达95.91亿元,同比增长92.87%,增长率居徐汇区首位。

然而,随着辖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每年各类法律纠纷也达到8000余件,既牵扯了街道、园区和企业大量精力,还影响了部分企业的高速稳定发展。曾有一家颇有前景的人工智能企业,创立3年就达到上市标准,但公司核心高管利用公司合规漏洞和管理疏漏,离职时带走了企业的核心研发成果,直接导致公司一蹶不振,面临倒闭风险。

与此同时,虹梅街道还注意到,开发区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而引发的刑事诉讼也日渐增多。曾有一家正在上市辅导期的公司,因一个看似不大的知识产权问题引发争议,加之上海与其他省市的地方法治环境有所不同,使得该企业面临刑事诉讼风险,直接影响了上市,企业的高速增长也受到冲击。

“虹梅街道与漕河泾开发区地域高度重叠,为园区企业提供好的服务是街道的必然使命。”虹梅街道负责人这样说道。

随着上海经济转型发展加速,更高质量的“五型经济”方兴未艾,开发区内不少新兴企业都是知识密集型、高成长型或是流量型平台企业,对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均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更丰富的法律服务以及更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法治环境。

对最具经济活力的中小企业来说,发展初期大多没有专职的法务人员。在科技创新企业,创业团队往往偏重技术研发,对内部用工、研发流程的规范管理经验不足,在拓展业务时往往重市场、轻风险,经常出现企业还没发展壮大,就因个别劳动仲裁或市场纠纷而遭受冲击的情况。

面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急需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支撑,虹梅街道经过分析研判,从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建立囊括诉讼与非诉讼手段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于是,一个以基层治理方式赋能园区企业服务,将老百姓(自然人)与企业(法人)服务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在虹梅街道诞生,服务上海“五型经济”发展要求,将区域经济法治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智慧赋能创新工作模式

“虹梅模式”首要的源头治理,是通过关口前移,从源头消除各类矛盾纠纷。

此前,街道辖区内某科技公司因使用的第三方软件可能涉及侵权而面临涉外诉讼,虹梅街道提前为企业进行面对面的预防性指导,指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及其消除办法。这一专业、快速的响应机制,归功于虹梅街道从源头上打造的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针对辖区内大量中小企业的痛点,街道持续对企业行政人员和管理层展开法律指导,聚焦合法用工、合规经营开展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沙龙与论坛,开通法务热线随时解答企业的疑问,从源头上提升企业合规水平。

2018年以来,虹梅街道3年内举办了40余场“午间法律诊所”,参与人数近3000人次,解答疑问超过1000个。此外,街道还开展了15场企业法律沙龙,集聚辖区内近1000名公司法务人员,搭建了1个辖区企业全覆盖的法治化治理平台。

随着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虹梅街道积极推动智能技术在企业服务方面的运用,对潜在矛盾纠纷开展智能预警、智慧调解,将基层智慧治理应用到营商服务中。

今年,辖区内一家教育机构短期内退费纠纷快速增长,虹梅街道通过智慧调解系统平台及时进行感知与分析研判,提前15天对机构退费案件进行风险预警,最终成功化解150余起相关案件,保障了消费者利益,也引导企业合规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虹梅街道不仅在辖区内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站等法律咨询实体化平台,还在楼宇设置了“调解二维码”。扫码注册、案件提交、后台审核、安排调解组织、核实案情、双方沟通、在线调解、等待调解反馈,直到最终结束案件,清晰的流程让企业和员工对自己的权益都心中有数,街道也能对大规模纠纷或大批量裁员提前感知预警,及时化解风险。

虹梅街道还尝试打造了智慧调解模式,实现批量化案件的解构预判、在线调解和在线存证,实现了数字技术对矛盾纠纷调解流程的深度嵌入。

智能技术与智慧调解模式的引入成效显著。从2018年启动“虹梅模式”基层治理实践以来,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增速明显减缓,企业损失明显降低。其中,调解案件增长率从2019年的128%下降到2021年上半年的68%,成功调解的案件数量从2018年的1120起上升到2020年的2695起,直接涉及调解金额近2亿元,间接避免企业损失近20亿元。

更重要的是,企业满意度明显上升。据街道统计,辖区内80%的企业明显感受到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助力园区新增招商企业1200多家,也助推了街道营商环境的优化。

多元参与协同治理

2018年,虹梅街道牵头成立了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联合调解中心,联合区司法局、人社局、总工会,提供法律咨询、公证预约登记、法律援助等服务,推动区域资源进一步向街道下沉。成立3年来,中心平均每年化解开发区内各类矛盾纠纷达2000多件。

在推进协同治理方面,虹梅街道积极推动司法资源下沉,除联合调解中心外,还构建了“三庭合一”模式,邀请徐汇区法院和劳动仲裁院分别在街道层面设立“派出法庭”和“派出仲裁庭”,与街道司法所调解庭共同有机衔接调解、仲裁、审判等三大环节,打造矛盾纠纷分层过滤的化解体系。

漕开发一家科技企业此前受市场环境影响需要实施裁员,短期内产生了617起劳动争议。在“三庭合一”模式下,成功调解其中612起争议,帮助企业和员工快速、高效地解决了纠纷。调解、仲裁、审判“一站式解决”的模式也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法律成本,解决了法律服务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虹梅街道昔日的“城中村”邹家宅地块,44张产权证涉及90多户居民,除一般的拆迁难题外,还有复杂的家庭遗产分配问题。此时,联合调解中心创设的“退休法官调解工作室”发挥了作用。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过硬的“老法官”加入,及时调解房产继承案件10起,有力推动了街道最后一个“城中村”成功动迁。

这批“老法官”在劳动纠纷、地块动迁等重大群体性矛盾调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室成立以来调解成功率超过80%,有力提升了调解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公信力。

在创新基层法治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虹梅街道还在治理主体上开展创新,推动社会多元参与治理,牵头成立了“法治共建委员会”。

26家成员单位中,既有仪电集团和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这类大型国企,也有微软、腾讯、商汤科技等行业龙头。此外,华东政法大学、相关律师协会、公证处等法律服务单位也加入其中,展现了对新兴行业前沿问题较强的敏锐度和研究解决能力,实现了让更多法律资源聚力打造营商环境的目标愿景。

在治理场景和治理机制上,虹梅街道将治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深度嵌入纠纷调解中。大量劳资关系、知识产权、经贸商事等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通过调解这一柔性、有序、有效的方式得以解决,打造了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这一系列创新工作和服务成果,也得到了司法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司法局等相关部门的认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