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参与发展竞争的基本单元,城市的科创实力成为一大关注焦点。
国际上,通常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近期,全国各市陆续对外公布了2020年研发投入数据及科创“十四五”规划目标。以2020年23座万亿GDP城市为样本,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发现,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的城市有13座,其中广州、成都研发投入强度均属首次破3%。
从目标看,多城在其科创“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国家科创中心、区域科创中心的目标,例如武汉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科创中心,长沙也提出冲刺区域科创中心。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当前,全国城市在科创领域已摆出较为明显的竞速态势,尤其是万亿GDP城市的研发投入水平不断提高,除北上广深持续“加注”科研外,以西安、成都、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城市和以佛山、杭州为代表的明星城市,都在研发投入上加速追赶,这些城市的科创能力也在全国排名逐步提升。
13城研发强度破3%,新一线加速崛起
在23座样本城市中,2020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位列前五名。其中,北京、上海、深圳3城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超千亿元,总和约为5453.1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0%,足见一线城市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作为全国唯一一座研发投入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北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规上企业高度集聚,承担了较大的基础研发重任,也构成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上海、深圳研发投入总额上均超过了1500亿元;而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位列第四名的广州,距离突破千亿大关却还有一定差距,仅为774.84亿元。
除科技研发投入总额外,研发投入强度也常被拿来衡量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视程度。例如,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同样位列榜首,达到6.44%。这一数值在国际上也属领先水平。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23座样本城市中,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的城市共13个,分别为北京、深圳、西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天津、无锡、武汉、成都、合肥、广州。其中,广州、成都的研发投入强度均属首次破3%。
仍以广州为例,在一线城市中,广州的研发投入强度此前表现稍显平庸,甚至落后于武汉、合肥、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但是,近年广州通过一系列强科研举措逐步扭转了这一态势。
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广州科技经费支出由2015年的380.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74.84亿元,成功翻番,年均增长15.3%,总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研发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2.1%提升至2020年的3.1%,提高1个百分点。
广州研发投入强度突破3%,与其经费支出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系密切。“十三五”期间,广州基础研究经费和应用研究经费双双突破百亿大关,而试验发展占主体地位,三者占全市科技经费比重为14.2%、14.4%和71.4%。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广州科研经费支出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的是加速产业转型。“十三五”期间,广州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IAB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NEM产业,不断增强广州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按研发投入增速分析,2020年佛山、成都、泉州、郑州、合肥、广州、深圳、重庆共8座城市跑赢全国,这其中佛山、成都分别以40%、21.8%的同比增速领跑全国。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佛山“一骑绝尘”背后,虽然与其科技经费支出基数较低相关,但也与佛山近年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关系密切。在佛山科技经费支出结构中,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比超96%,这在23座万亿GDP城市中位列第一,企业创新发展成为拉动佛山研发投入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新一线城市在研发投入上表现亮眼,研发投入增速超过全国水平的8座城市中,新一线城市占了一半。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当前传统的资源要素、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的情况下,新一线城市的转型压力更大,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动力更足,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也就更大。
以成都为例,其在研发投入增速上一举超越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南京等科研强市。2020年,成都科技经费投入为551.40亿元,占四川科技经费投入的52.3%,比上年增加98.86亿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