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州人眼里苏州游

2021年12月08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申功晶

我经常被外地的朋友询问,如何制定一条高质量的苏州旅游线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我来介绍一下我心目中的一条完美苏州游线。

都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窃以为,与其打卡门庭若市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名园,不如造访一下苏州一干小众园林,一样有山有水、有亭有阁,人少清静还闲适。

比如耦园,处于仓街小巷中,三面萦水,只有一条小径与外面的世界相通,颇有“一去红尘三十里”的味道,如幽兰一般孤芳自赏,像苏州古城那样遗世独立。它的布局,让我联想起古人日常起居的种种光景,有点像我那多年前住过的老宅。因此,在我内心深处,从未把它当成一座园林,一处风景。

这里没有访客每日的摩肩接踵,却有着大隐隐于市的闲适散淡。在耦园的双照楼茶室,祁门、龙井、猴魁、普洱、乌龙、毛峰……应有尽有,要一杯最便宜的炒青,静静坐着,就已经很美好。

还有艺圃,隐匿于古时“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脚下一爿老宅民居的夹缝中。这里,私家车是通不过的,干脆弃车步行,穿巷而入。艺圃不大,占地不过六亩。好在苏州人习惯了“螺蛳壳里做道场”,园不在大,贵乎景深。只要位置关系处理妥当,便能让人产生“方寸之间,穷尽变化”的错觉。远山近水,“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瓦屋纸窗,层层递进,转朱阁,低绮户,仰首俯瞰之间、驻足迂回之际,让人总觉得,那原本没有几间房屋、没有几条回廊的小院,却怎么走也逛不够,怎么玩都看不厌。

逛过园林,该吃点东西了。来苏州,倘若不吃上一碗地道的苏式汤面,等于白来了。

“一望二三里,面馆四五家”,形容的就是星罗棋布在苏州大街小巷里数不清的面馆。吃面最讲究一碗汤水,因为汤里藏着苏式面的灵魂。苏式面馆汤料配方有鳝骨、鸡(鸡架)、蹄髈、猪骨、虾壳、青鱼、火腿等,用文火熬制数个小时,“吊”出了五味混元的神韵,出汤后选用猪腿骨、脊梁骨,再慢慢煨上三小时左右。苏式汤面曾凭着518种浇头,成功创下“世界上浇头种类最多的原汤面”的世界纪录。

一碗苏式面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过桥,即面归面装碗,浇头则另放一小碟,一口面、一口浇头、一口姜丝,笃笃定定地吃。苏州人素有“不时不食”的讲究,不同季节去苏州吃的时令面也不一样。开春有三虾面,盛夏有枫镇大肉面,金秋有秃黄油拌面,冬令有冻鸡面。一碗苏式面,就像一位温柔婉约、情深意浓的吴地美人,将苏州人的细腻精致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让外地游客产生了“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只需一碗面”。

到苏州来,走马观花看不出个所以然,须得笃悠悠逛一下苏州的小街小巷,那里才是最有看头的老底子苏式生活。

从新民桥到虎丘的六里山塘,清晨走进巷子,升腾着缕缕烟雾,一只煤炉开启了小巷新的一天。巷口水井边汲水的少妇慢条斯理拉着吊桶绳,那肥领大条纹的睡衣里头似乎还带着昨夜朦胧的睡意。其实,小巷老早就醒了,上了年纪的阿爹或足不出户,在自家庭院里侍弄花草;或进了园林打拳、练气功;茶馆最闹猛,老茶客们一手搁方桌,一脚跷条凳上。从风云聊到风月,整个厅堂一片嗡嗡声,说到口干舌燥,端起玻璃杯或紫砂壶,“咕咚咕咚”一个劲儿往肚皮里灌水,这叫早上皮包水。

山塘的闾巷是饶有风味的,它曲折幽深、变幻无穷,栉比鳞次的粉墙黛瓦分隔着水与陆、灵动与恬静,一面是波光潋滟,一面是尘世喧嚣。小巷弹石铺路,平时无灰沙,即便阵雨刚过,亦能穿布鞋而不湿脚。闾巷深处有遗世独立的高墙深院,宅邸大门上方“厚德载物”的匾额,传承着耕读世家的流风遗韵。

更多的是低矮平房,小院大门通常敞开或虚掩着,主妇在厨下,可听得切菜剁肉、煎炒爆声,响连四壁,炊烟从后院袅至前厅,一抹亮蓝动人心。我曾爬上小楼,趴在老虎天窗往下看,两侧厢房连在一起,那天井小得像一口深井。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河面视野开阔了很多,两岸人家沿河面街,前门是小巷烟火,后门是枕河生活。临河一面有长窗和石码头,那条石一头腾空,一头嵌入石驳岸,逐级插进河床。站在对岸看上去就像一条条石制的云梯挂在家门口,女人们踩着“云梯”凌空上下,淘米、洗菜、洗衣……河面上楫来桨往,船只上装着鱼虾、菜蔬、瓜果。临河窗口一旦有人叫买,那船便似箭一般射到楼窗下,双方交易谈成,楼上便缓缓放下一只篮筐,钱放在筐中,东西放在筐中吊上去。随后,楼窗“吱呀”关上,小船随波逐流……这时苏州的味道就已经融入你的生活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