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急难愁盼”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反映在民生实事上,往往体现在重点人群的重点需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实事,坚持学史崇德办实事,扎实抓好民生基本,坚决保障民生底线,积极回应民生热点,小切口、微服务,采取贴近生活、亲近感情的方式关照重点人群,推动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弱有所扶,不断增强服务温度和厚度,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养老”到“享老”,打造家门口“幸福圈”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是老年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以来,沾益区坚持把养老服务保障工作做实做细,全方位多层次为老年群众办实事,真正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
居家社区服务“幸福圈”。依托46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医养康养相融合的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医、护、康、养、娱”全方位的养老需求,满足老人多层次、具体化的养老需求。金龙街道东海社区依托支部活动场所,建立老年人“幸福餐桌”派餐点,免费给辖区42名80岁以上老人派送两餐、生日蛋糕,不断优化社区养老服务;金龙街道交管所联合社区为新开通的公交线路沿线2个社区所有60岁以上老年人上门入户办理老年“爱心车卡”;龙华街道协调“特别专车”接送辖区老年人接种疫苗,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运用社区网格,强化入户志愿宣传,普及防诈骗、卫生健康、创文等知识;西平街道文昌社区结合辖区老年人多的特点,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棋牌比赛、观看红色经典电影、红色故事大家讲、“学党史,守初心,担使命,庆百年”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活动。
暖心服务解决实际困难。各部门不断优化“老有所依,幼有所育”环境。沾益区卫健局定期组织专家组深入基层,开展“家庭医生入户随访”“免费义诊”等贴近民生的项目,将免费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知识宣教等健康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沾益区红十字会扎实开展“养老助老——爱心光明行”活动,为1128名老年人进行眼疾筛查;区图书馆为20名老年人提供智能手机操作培训活动;区政务服务大厅针对部分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实际情况,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同时保留现金缴款方式,为老年人办事提供方便。
“优育”到“善育”,守护青少年“成长路”
沾益区始终把关爱青少年作为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前教育、留守儿童关爱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课后难、午托难等问题,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筑牢百姓幸福生活根基。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近年来,沾益区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沾益区第二幼儿园投入使用;持续放大“名校+”“名师+”效应,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教师交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倾力打造公办、民办幼儿园“一园一特色、一园一品牌”;课后服务工作为家长省心,沾益望海小学实行免费午餐午托服务,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理,提供作业辅导、课外阅读、体育锻炼等项目,全校2110名学生参加,参与率达95.5%,同时学校建立了“儿童之家”暨“心理辅导室”,党员教师成了他们的代理家长,为家长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推进资源整合共享,关心关爱留守未成年人。共青团沾益区委持续实施“云端西望”公益项目,招募高校大学生志愿者52名,为大坡乡麻拉村和菱角乡水冲村的80余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展结对帮扶和云端课堂;区妇联联合志愿队伍、区残联、女企业家协会开展“送教上门”“送学上门”“送健康上门”志愿服务,提供学习辅导、学习物品、心理健康辅导等关爱活动;区红十字会开展“滇苗助学”等红十字微公益博爱助学项目,动员164人次捐款43429.25元。
“普惠”到“精惠”,暖心服务托起“阳光梦”
沾益区共有9993名残疾人,其中农村残疾人9124人,占比91.30%。在农村残疾人中,重度残疾人有2606人,这些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今年沾益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不断满足残疾人个性化需求,努力改善残疾人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让残疾人幸福感不断增强。
着力保障民生需求办实事。为全区1800名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了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康复医疗、支持性服务等基本康复服务;落实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通过集中、分散就业等形式帮助2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为符合条件的52名残疾人发放就业、创业扶持资金。通过全区11个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开展农作物种植技术、家禽养殖技术、烹饪等11期实用技术培训,300名残疾人掌握了农村种养殖、烹饪技术;做好残疾残疾儿童关爱项目,深入市特教学校、区望海小学特教班、部分乡镇(街道)小学看望慰问83名残疾儿童发放了3万余元的慰问金、学习、生活用品等物资。
做好残疾人精准服务。采取“走下去”“进家门”“接上来”和“异地评定”等方式,为符合条件的82名残疾人员开展办证便民行动;深入开展2021年“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服务活动,为全区597名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第一次“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服务,抓好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托养照护服务。(何曼菲、齐琦、蒋所昌 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