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庆经开区“加减乘除”提升服务效能 优化营商环境

2021年12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12月27日电  2021年重庆经开区市场主体加速释放,市场主体显著增长,截至目前,累计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3241户,注册资本113.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3%和14.23%,实有市场主体达到16556户,其中企业8019户,同比分别增长24.19%和30.77%。

优异成绩得益于重庆经开区创新服务模式,运用审批做“减法”、服务做“乘法”,监管做“加法”、难点做“除法”,为激活市场主体、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在审批上做“减法”

“真没想到2个工作日就拿到了,高效又贴心。”近日,顺利拿到《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函》的项目部对经开区速度竖起了大拇指。

而这是重庆经开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精准服务,提升服务企业效能的结果。自2018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来,经过3年多试点改革,重庆经开区切实采取“减、放、并、转、调、诺”等措施,开通工程建设手续绿色审批通道、“以函代证”,对工程审批材料和时限进行再压缩。

目前已将初步设计批复时限统一压缩至2个工作日,压缩率80%;施工许可办理时限统一压缩为2个工作日,压缩率60%。施工许可阶段施工许可办理要件在市级基础上再精简2项,精简率30%。

一系列的改革综有成效,通过持续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2021年行政许可事项即办比例56.56%,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平均缩减的比例为85.86%,平均跑动次数0.09次,全程网办比率达87.95%,均超过市既定目标。

在服务上做“乘法”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重庆经开区在政务服务上的创新举措,针对企业不知道“找谁办、怎么办”、因违反规定“办不了”、缺少关键要件等“很难办”、办事人员怕担责“不给办”等“办不成事”情况,分别对症下药。

“变更公司名字,咋个弄?”近日,经营着一家艺术培训公司的刘先生,因公司经营发展需变更企业名字,然而刘先生不知道“如何办”“找谁办“怎么办”,“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服务人员给予刘先生热心帮助引导,解决了问题。

目前,该窗口已办理“找谁办,怎么办”咨询131件,服务满意度100%。

在难点上做“除法”

为解决企业群众“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多头跑”等重点、难点问题,重庆经开区通过各项改革工作,全力推进行政效能再提速。

降低企业注册门槛和创业成本。积极探索集群注册登记管理模式,率先在重庆市范围内就集群注册登记管理制定规范性文件,出台《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主体集群注册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化解企业落户大难题。自今年8月《办法》印发以来,经开区已有19户企业通过集群注册模式登记注册,涉及文化传媒、信息技术、网络科技等行业,注册资金达1830万。

推进审批标准化。通过细化受理条件、办理时限、办事流程、办理地点等要素,提高办事指南精准度,消除“其他材料”或“有关部门”等不确定性表述,实现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区、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

推行受理便捷化。经开区政务服务大厅,新增“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让企业群众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地办理事项。

在监管上做“加法”

近年来,重庆经开区开设了一系列绿色快批通道,但监管一直不放松,不断做“加法”。

2021年,重庆经开区全面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切实推进辖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据了解,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已完成190家企业抽查;

重庆经开区智慧环境综合管理系统落地,建立起“产排污企业数据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城环境保护。

经开区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一期)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防范遏制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发生;

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做好监管的“加法”,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才能让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我发展,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未来,重庆经开区将进一步推进审批做“减法”、服务做“乘法”,监管做“加法”,难点做“除法”,深入贯彻落实“高起点创建广阳岛智创生态城”决策部署,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刘政宁、李洁、刘佳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